陳韋廷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報導為了營造都市友善安全環境、改善機車停放亂象,內政部於日前研擬修正〈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的部分條文,取消人行道設置的機車停車格,這也引發機車族反彈,若是法條真的修正通過,對於都會區停車影響頗大,畢竟,越是地狹人稠的市中心地區,劃設人行道停車格的現象越是普遍,而值得更進一步的思索、探究。

首先,台灣機車密度相當高,根據交通部全台機車統計數量,109年9月止的機車車輛登記數達1400萬輛,等於每10個人當中,有6個人有一台機車,主要用來上下班通勤、接送小孩、短中期距離出遊,民眾之所以會選擇機車作為代步工具,主要是機車本身的便利、靈活、經濟等特性,這也使得機車的使用率始終居高不下,已經是成為民眾主要的交通工具,數量創新高的全台機車,在大都市或知名景點機車停車格規劃的不夠多,每每造成機車的停放,成為很大的困擾難題,除了騎樓裡停滿了機車,人行道上更是停放了許多機車,每天不管你是騎車或走在路上,都可以看到行人走在人行道上有時候要「與車爭道」的危險行徑,行人能走的道路變得非常窄,即使是騎樓裡特意放欄杆讓行人能進出的道路,也被機車停放,機車濫停的狀況真的是非常誇張。

除此之外,還有站牌旁也是停放許多機車,等待公車的行人還得站到公車專用道上等公車,真的非常危險。准此,大都會區不論是汽機車總輛或是單看機車跟汽車,密度都是全台第一,因而,不難理解常會被抱怨「一位難求」,導致民眾為求便利,而常將機車停在人行道或騎樓上,如此一來,行人空間減少,輪椅不易通過,更是嚴重地影響到無障礙通行環境。

事實上,台灣以前蓋房子都沒考慮停車位問題,認真地觀察現行街道的空間布建,其實都不算寬敞,除了大都會區以外,導致開車上班找汽車位,這已經是個大問題,而且台北道路就那麼大,塞車誠屬必然,機車的優勢在於機動性高、省油、省時間,這也讓全台機車的總數量越來越多,如此一來,相互拉扯的加惡效應之一,便是讓機車格不足,成為大都會一項尾大不掉的大問題,特別是機車一族都已是抱怨連連,格位還要分給共享機車業者,一般民眾可以停放的機車格在少之又少的結構性限制底下,又須顧及到行人的安全,機車族的權益已然是被漠視,乃甚至於被貼上某種的社會標籤。

總之,現在很多人行道已經是禁停機車,但仍然可以看到違停或違法占用騎樓,因此,重點就不在於是警察要不要取締,畢竟,懲罰是政府的最後手段,如果真的要取消人行道上的停車格以增加人行空間,那麼,要如何補上少掉的機車格,也考驗著政府的智慧,希望能有相關的配套,至少,最基本的是應該要先解決市區機車停車位不足的問題,好好規劃機車停放區,再則,希望政府能夠就公用道路規劃做通盤檢討,以給行人和機車一個合適的共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