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如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今年是109年新課綱上路二週年,升上國中的孩子面臨修改過的歷史課本,不論是老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勢必都要做出很大的調整,對此,表面上看是家長、老師擔心孩子的升學會受到影響而沸沸揚揚,學生則是要爭取更多教育資源以象徵前途光明,然而,框住學生發展的卻是國家的升學制度,以前是聯考現在為學測,在這制度底下,卻是國家在形塑人民的意識型態,誠然,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教學」與「國際化」,下一代的集體意識又將有何變化,頗值得深思。

新課綱最為引發爭議的是簡化了隋唐以前的中國史,改以略古詳今的方式介紹歷史,「中國史」改為「東亞史」,史前時代的北京人消失了、上古時代如夏商周的朝代更迭被迅速掠過,中古時代的內容被大量縮減,三國鼎立、平民皇帝劉邦,皆已然不略見於課本教材之中。

高雄市明義國中老師表示,九年一貫時期,各校一周有2節歷史課,新課綱後只剩1節。授課時數減少,過去的教材不刪減「老師也教不完」,加上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教學,學科知識要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國5000年歷史,只能前4900年講少點,後100年講多點」,貼近於當代現況,著重於中國近百年的歷史,包括國共內戰的脈絡、冷戰時期的國際局勢等,藉此有助於讓學生理解當今世界的運行,連帶地,過去九年級才教的東亞局勢,則是提前到八年級,以有助於學生國際化。

但是,持不同看法的老師表示以往的歷史課本,學生可以認識各朝代政權轉換的前因後果,例如劉邦的出現,學生可反思秦始皇以集權控制帝國,最終仍有出身平民的一群人,以草根力量建立新時代,新課綱太過「略古」,反而是讓各朝代的特殊性消失,漠視了歷史教育的時代意涵。

台灣這片土地從古至今有許多族群先後到來,因著政權體制的關係,一百多年來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國族的認同感相對低落,新課綱藉著國際化之名,強調「東亞史」而遺忘「中國史」,豈更難以找到自己的歷史命位,台灣時常糾結在二二八的集體記憶中,相形之下,地球另一端有個土地比台灣更小的國家「以色列」,也有著他們難以抹滅的集體記憶―納粹大屠殺,不過,這個民族沒有採取遺忘或糾結,他們透過大屠殺紀念館與紀念日提醒自己與國際,別再容讓這種泯滅人性的事情發生,以色列這個民族亡國千年,人民散居在世界各地,應該被各國文化同化了,但是,並沒有乃甚至於還能夠回到原本的土地上生活,這和他們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宗教對於這個民族有很大的影響,甚至他們的摩西五經中,有一部稱為歷史書,記載了民族的歷史,有個節日叫妥拉節,紀念上帝對他們說的話,妥拉節遊行時百姓會從高處撒下糖果給遊行隊伍,孩子從小就學習閱讀妥拉是一件甜蜜的事,而且非常強調經典的一筆一畫都不得更改,從小就教育孩童他們是誰,即使目前仍居住在各國的猶太人,到了每年過年的時候,仍有不少的猶太人回到以色列當地過節。從這個民族我們可以看到透過文本、慶典、節日和儀式的進行,此一集體記憶乃成為用以維護身分認同的不可或缺要件。

總之,台灣的教育是要把下一代的意識型態帶往那裡?一個比台灣土地還小的國家,全世界都認識它,擁有的資源不比我們多,國際處境可能比我們艱難,但是,我們看到越是認識自己民族的歷史,越有助於民族的自我認同,我們實在是不應該以培養具國際觀的下一代為由,進而刻意遺忘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新南向政策下,台灣越來越多新住民,我們的課綱反倒是該讓這塊土地的人民,更加認同這塊土地,這塊土地的歷史和中國有何相關與連結更是需要清晰透明,如此才是培育具國際觀與素養的下一代之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