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憶寧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學生)

 

2019新冠狀肺炎疫情(COVID-19)影響的不只是生理之健康,也間接影響到心理、經濟、文化、政治、社會,而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議題,此一研討會由疫情延伸到自殺,疫情關係帶來的隔離措施,讓原本心情較不穩定之人,例如焦慮,像是美國封城,就更顯恐慌不安,人也更為不自由,自殺率更是提升。以台灣而言,年輕自殺高於老人,而近年得自殺原因,多半為墜樓,往年都是上吊,由各新聞得知學生壓力漸大,現在都以跳樓結束生命居多,真的要多關心與留意身邊,覺察才能防止悲劇發生。

說到自殺、心理衛生(精神疾病、藥酒癮)之議題,從體系架構來說,是由社會安全網體系為出發,自殺、心理衛生皆為我們要探討的方案,社安網是跨部會整合之資源連結,從社區、個人與家中面對最危險、棘手之問題切入,但是,通常一件事情不會只有個人發生之表面情況,例如自殺、心理衛生之精神疾病,而是會進一步牽扯背後家庭的生態環境。

以自殺來說,非常難發現,通常都是有人墜樓或是其他事件發生,才會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許多人不會願意告訴他人自己的情況,無法紓解自己的情緒,也不知如何解決,因此,自殺案件多為黑數,所謂的黑數指的是被隱藏了,黑數分為3種:已發生未發現、已發生已發現未通報、已發生已發現已通報未登錄,套用於自殺來說,第一線人員如果敏感度不夠,很難發生個案附帶之自殺傾向,而自殺不像一般的犯罪,犯罪通報會處理或是變成待登陸的黑數,但以自殺來說,通報的法源依據根本還未成熟,而以訪視人員來說,訪視量依然不足,台灣自殺比例超過一個訪視員的負荷能力,而且訪視服務經常會被拒絕,通常電訪的機率大於面訪的原因,來自於電訪不須面對面,也有機會拒絕的空間,但是,缺點是電訪的對象可能在不想回答問題或是因為怕詐騙、沒耐心之因素而掛電話,這樣的樣本仍視為是無效的樣本。

2019年6月〈自殺防治法〉、2020年8月〈自殺防治施行細則〉的立法與公佈,乃是用法律來說明與防治,但是,自殺非單一因素,涵蓋放為之廣泛,由個人、家庭、社會、學校、社區、社會來說,自殺事件是由微觀延伸到整個社會之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多留意與覺察而自殺率會降低,以自殺年輕化來說,自殺個案越來越多是年輕人,現在學生肩上的壓力越來越沉重,學校端的課業壓力、家庭端的升學壓力、社會端輿論壓力,集中於一身,又因為疫情隔離與不自由,勢必會更焦慮與不安,進而所帶來的心理、心理因素更為沉重,除此之外,自殺也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有一效應是為特效應(Werther Effect),是一種模仿效應,自殺來自模仿,不只是看同儕,家人也可能也會增加自殺可能,比如家長情緒控管不當,衝動性攻擊、自殺家族史,而帶出情緒與小孩磨擦,進而小孩在無法解決事情的判斷錯誤或是學校端管教時錯誤等環境因素,都會間接促成自殺之發生,而小孩取得自殺的工具就是模仿,便產生許多自殺問題。

自殺之預防與檢視,人人皆是自殺守門人,用心留意與觀察皆是預防之關鍵,呼應此次研討會之子標題--『同心協力防自殺:防疫心生活,從心做起』,面對自殺與疫情,皆須保持樂觀態度,減少危險因子與提升保護因子,2013年之際,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推出心情溫度計app,此一心情溫度測試隨時檢測自己心情是否面臨困擾,也有自殺防治方法的電子書,相當的用心能夠測量也能增加知能,是相當不錯的app。其中研討會上也提及網路內容防護機(IWIN),此為維護兒童上網安全所推動的防護措施,其中有通報系統,進而能減少問題發生與即時做通報的動作,能夠適時處理與介入評估,也能快速了解問題,像是於網路上可能會發生網路霸凌事件,有此一機制更能控管,於心情溫度計裡面有簡式測試量表,更能由量表測出與發現問題點!

感謝有機會此參加討會,進而了解不同領域,延伸議題與討論背後的成因,加廣對於社安網之認知,不了解這塊的我,藉此學習更能了解社安網,係一種跨部會整合,由社政、衛政、警政,各方共同努力才可以做整合,其實許多事情不會是單一面,是許多資源的結合,對自殺來說,不會是心理因素造成,延伸來說包含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環境等,而也非個人因素,而是關於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等。此研討會讓我了解更多也學到很多,其實此只為研討會一部份,更多議題與因素需要去釐清與探討,還也許多不足處,須更為努力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