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薇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教育部8月初頒布<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引起教學界一片嘩然,時序來到至聖先師的誕生紀念月,教育部9月16日又以「滾動式修正」宣佈將該規定重新檢討後再行頒訂。至此,令人好奇思索的是何以會成為急轉直下的「彎道政策」。

首先,依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分析台灣103學年至107學年各級教育學齡人口在學情形:國民教育6-14歲學齡人口平均淨在學率97.56%、高級中等教育15-17歲學齡人口平均淨在學率93.95%及18-21歲高等教育平均學齡人口平均淨在學率71.02%,至於,學齡人口的中輟情形,中輟生係指未經請假、請假未獲准、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連續達3日以上者或轉學生因不明原因未向轉入學校完成報到手續者,對此,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103學年至107學年,國小學生中輟率平均0.03%(平均復學率91.24%),國中學生中輟率平均0.45%(平均復學率84.74)。故而,即使學童面臨到脆弱家庭、經濟弱勢、家庭支持系統不彰等不利因素,在政府教育政策的保護傘下,從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到高級中教育就學率仍維持淨就學率九成以上,中輟生的復學率能八成以上,可以顯見教育系統的功能發揮,以讓學童至少在就學期間有師長與非正式系統資源挹注灌溉校園裡的小小種籽成長。

其次,台灣的社會多元族群的融合,對於從國外來到臺灣結婚、移民而定居的人士稱為新住民,從內政部移民署新移民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的配偶人數統計表,近30年間,新住民以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為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尼、港澳、菲律賓,亦即,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新台灣之子,可能引領未來的台灣社會潮流,此以一現象又涉及新移民媽媽帶著「Taiwan Dream」的理想漂洋過海在此深根,她們對於家庭的想像是否僅僅只是台灣之夢那樣般的美好圖像?特別是語言、文化與生活的差別,新台灣之子成長更多時候,可能更是需要校園師長的陪伴,透過教育給與學子的感化和恩澤。

最後,隨著社會氛圍變遷、家庭支持系統崩解,在15-24的這個年齡層,存在著許多感傷主義的少年維特或是赫曼·赫塞筆下的徬惶少年辛克萊,就此而言,對於校園裡師長本身所具備的教育理念、態度、知識,在在考驗老師們能否有其『用生命陪伴生命』的人文關懷影響力,每個人又是否有幸能遇見一位熱心奉獻與陪伴學生,從而找到人生方向的恩師,藉以在風雨中支持學生撐起保護傘,擋住頭頂那片不知何時飄走的烏雲與風雨,如果有的話,那是一種幸運和福份。因此,教育部頒布最新的《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其中第15點規定「學生對於教師之處罰措施提出異議,教師應調整或停止所執行之處罰措施」,第22點也寫到「除有特殊情形外,教師不得於學生下課時間實施前項之管教措施」,顯然是忽略了以人為出發以及學生的個別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