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薇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社工學分班學生)

 

開學前的一波偏鄉離島教師荒,再次被新聞以斗大的「只要大學畢業、不用教師證,月薪五萬、提供住宿並有無敵海景」為標題,沸沸揚揚在網路新聞流傳,事實上,背後實有其社區人口結構、經濟、環境及教育專才流動的探索必要。

從地理位置來看,馬祖的莒光鄉與往來政治、經濟及交通樞紐中心的南竿鄉島際船程約莫50分鐘,鄉內的敬恆國中小則是位於青帆村,青帆村早期素有「小香港」之稱,由此可以窺見到當年頗為繁華的人文背景;再則,從人口結構來看,依據內政部的戶政部人口統計資料統計至2019年底,莒光鄉戶籍總人口數1,543人,現今的莒光鄉人口因應求學及就業工作人口外移,實際居住島上的居民約只有4-6成,這其中13-15歲應就讀國中人口數約19人,平均每年級人數約6人。准此,離島資源及專業人力困境仿彿成為離島的宿命,然則,要如何在既有的困境當中,尋找出路,實有以下幾點的思考方向。

首先是師資的消極資格認定:大學畢業無任何的人生歷練即初為人師,在師資的硬條件方面,像是學歷文憑、教學經驗、專業項目等尚待補實,軟實力部分則如生命歷練、人格特質、價值思維及認知態度等,倘若,只是因為嚮往離島美景與優渥薪資翩然來到離島,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年輕教師可能要面臨的是生活、交通、氣候及其與台灣本島很些落差的生活調適。故以,無敵海景與優渥薪資的「利誘」,復加以抽象的孤寂,兩者所交錯出來的心理境界,頗是令人遐思。

其次是離島學子受教權的損益:若是採取先以「人力」到位即可的鋸箭思惟,一方面年輕教師如何盡速適應離島生活,另一方面則是較無法看到所應該要有之學生受教權的品質把關,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七月份所針對2020年國民中小學暨幼兒園新進教師的甄選作業當中,有17名的進用名額,但是,卻是有高達111位的應聘者,報名盛況之熱烈,相較於上述的事件,其所透露出來的乃是學生的生員數量,是否達到應有的規模經濟以及能否足以支撐教育的經濟成本,這更是突顯出來偏鄉、離島結構性限制的無奈和現實考量。

最後是師資適任與否困境:一則訪談離島校長,其在鏡頭前以語重心長的透露:這已經是第八次的招募教師,卻是僅有2-3人應試,也都因為不「適任」而未招聘,似乎也是顯露出校長對於守護學子教育品質的堅持,這與其背後的「理想很美好,現實卻骨感」的距離落差,是有進行通盤檢討的必要。

總之,如何能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迎接新任教師以進入偏鄉離島教育服務,以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等的需要層次理論,那麼,從強調生活與物質的保健因素,到如何給予新任教師之情緒支持、教育培力與尊重關懷的激勵氛圍,如此一來,藉由教學相長以達到互相成長的人身感受,那麼,離島教師荒的異想世界,這又豈只是無敵海景以及月薪5萬元便可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