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曼戲劇三角(Karpman Drama Triangle)
這個概念是來自於TA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它認為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我們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而被迫扮演成三種角色,分別是迫害者(Victim)、受害者(Persecutor)以及拯救者(Rescuer),而這樣的衝突關係會一再的發生,這三種角色也會經常彼此相互替換。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正是運用這三個角色來解釋社會上各式各樣糾紛的形成方式,由於非常精準有趣因此被稱為卡普曼戲劇三角,由於它可以拿來分析人際關係的紛爭原由,因此,又被稱為心理學的系統思維。
對此,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經常會上演一個由上述三個角色所構成的三角戲劇(game):
1.迫害者: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
2.拯救者: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3.受害者:則自認自己較低下、不好,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眨抑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
延伸性概念:溝通分析理論、心理遊戲、三角戲劇
(本則晴天小百科係由陳楷菱整理)
晴天消息
- 「年底結婚潮湧現,桃園穩居結婚、出生率雙冠王」 2025-10-22
- 「藝人閃兵只是開胃菜?醫曝亂象內幕,點出最大病因」 2025-10-22
- 從「同園不同命」到「同工不同權」的迷思與弔詭:關於公立幼兒園身心調適假差別待遇的反思與對策 2025-10-22
- 「新北社工疲於奔命,議員促局處整合」 2025-10-22
- 「同園不同命!國教署盡快將公幼教保員納入身心調適假辦法」 2025-10-2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