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關於「一個人的旅行」初始的想像或圖像?是愜意的悠閒?是優雅的自在?抑或是孤獨的存有?

首先,由內政部資料統計顯示:2018年65歲以上的老年佔總人口數為14.56%,2019年則為15.28%,而2018年0-14歲幼年佔總人口數為12.92%,2019年則是12.75%,老年人口數逐漸上升而幼年人口數卻逐年下降,高齡少子女化的結構性社會現象,已如汛洪般舖天蓋地,只是,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又該如何因應自處?連帶地,2018的年結婚率為5.74 ‰、離婚率為2.31 ‰,從結婚到離婚,這當中糾結的是願婚或怨婚?從未婚到已婚,背後所隱藏的是自願單身或非自願結婚?衍生而來的孤獨是暫時性孤獨、常態性孤獨抑或是永久性孤獨,特別是從可以決定的孤獨到面對喪偶時不可逆之孤獨,在諸多既定的存在事實裡,終將是要去面對已身的脆弱。

再則,依據<老人福利法>、<長期照顧服務法>及其子法和相關的條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可依據上述法規以設立之,並且依其照申請單位不同、服務對象不同及相對應法規之不同,可以歸納為一般社照、社照C、醫事C、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齡據點)及銀髮俱樂部,至於,申請設立的機關有社會局和衛生局;服務對象有從健康、亞健康、衰弱長者、輕與中度失能或失智長者到疑似失智長者及家屬;服務內容有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健康促進、共餐服務、轉介服務、個案照護、照顧者支持及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對此,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係以社區為基礎之照顧型社區(caring community),可藉由此照顧模式來讓社區中有服務需求之長者,從參與社區活動中增進人際關係並提升自信心,以轉移長者部分孤獨感和肯定自我價值。

然而,生態系統中家庭、學校、社區、同儕、社會與文化,能否提供個人生理滿足、安全依靠、心理歸屬,以成就個人與社會互動的自我成長與實現,老化是自然現象也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長者也可以選擇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愉悅並延緩老化,至於,能否跳脫世俗對長者被動學習和失落退化的刻板印象,既而代之為主動學習與生機驚奇之生命風格,或是「忽略」或「注意」長者們的孤獨性存在,自由(freedom)與孤獨(isolation)在生命中的每個經驗裡,都是具有其意義的,明白己身的生命目標和肯定生命存有,暮靄沈沈裡以回顧生命歷程,實有將曾經擁有之風華蜕變為安身之寧靜,將無法改變之孤獨沈澱為一種的心靈自在,生命的意義不在他人肯定而在於自身修為。

孤獨可以是孤獨,走出孤獨、咀嚼孤獨和享受孤獨,孤獨將會成為生命中美麗的插曲。「一個人的旅行」是生命的暫時歇腳或是生命面臨孤獨?如何明晰表述個人轉換生與死之自在,心靈孤獨性的存在又豈止於一個「安」字就可以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