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廷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台灣進入後疫情時期,加上暑假、選擇安心旅遊並且親子旅遊的人數眾多,並且在不能放心出國玩的情況底下,「偽出國」的民眾們直攻澎湖等離島,從而興起「報復性旅遊」熱潮。

國人無法出國所累積的旅遊需求,加上政府從七月一日開始啟動的國旅補助,國內旅遊瞬間便出現爆炸,知名景點盡是人山人海,離島班機更是班班客滿,國內旅遊突然出現前所未有的榮景,離島旅遊也成為民眾出遊的首選,不過,像是澎湖、綠島、蘭嶼在其湧入眾多人潮之後,也引起不少的當地亂象,包含交通壅塞、遊客爆量、用水電量大增、垃圾量暴增、旅遊品質降低以及當地交通意外頻傳,原本該是遊客越多越開心的觀光盛事,卻是演變為「報復性出遊」,乃甚至變相懲罰到當地的離島居民。

國內旅遊業的病灶,說穿了,跟台灣的小農都是同樣的架構,大家都守著小小的幾分地,吃不飽、餓不死,無法升級服務,沒有國際的競爭能力,政治人物為了短線的選票,逢災就拿稅金補貼,卻沒有能力改變小花小草的產業生態,不會綠樹成蔭自當是無法永續,原以為可以從報復性旅遊賺一筆的業者或是當地居民也頗為哀號,因此,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現況,各離島所在地的縣市政府,將研擬隨機票、船票以額外徵收所謂的「50-100元入旅遊稅」,雖然,此一舉措能夠達到使用者付費概念,但是,卻無法真正改善的國內旅遊瓶頸。誠然,對於觀光旅遊業者來說,「報復性旅遊」或許是一場的及時雨,但也可能是一項的警訊,若是旅遊品質沒有明顯提升,暴飲暴食的最後結果就是撐死,本來防疫期間的旅遊業幾乎快餓死,現在「報復性旅遊」的浪潮來了,觀光人潮甚至比往年更多,但是,除了有防疫的隱憂外,最重要的是無法兼顧到應有的旅遊品質。

事實上,這股的觀光熱潮並不實在,這是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導致國人無法出國,因此,只好留在國內,一旦沒有持續的旅遊吸引力,只要是國外旅遊一有開放,大家就要又到國外旅遊,屆時,國旅又是一場空,特別是大家都端出一樣的菜色,來應付瞬間爆量的遊客,此一缺乏特色的旅遊服務,自然是不會讓遊客想念,國旅很快就會走向泡沫化。總之,正當從這波疫情轉型為國內旅遊之際,觀光景點當可採取總量管制,以確保國旅的品質,另外,倘若能夠提升在地基礎建設及發展在地深度旅遊,這或許是可行的努力方向。

不要讓這波的「報復性旅遊」變成了「報復性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