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公眾人物的猝死新聞,背後所關聯從孤獨、孤獨老以迄於孤獨老死的延伸性思考,卻是有它嚴肅看待之必要。
來自於56789年齡實驗室與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所共同進行的調查,顯示:透過包含自己吃晚餐、自己過生日、只能自己倒垃圾、自己動手術而無人陪伴、渴望陪伴以及認為自己孤獨等六項指標,藉此測量銀髮族的孤獨感和孤獨指數,這其中有三成以上的銀髮族無人陪伴慶生、超過一成平日獨自吃晚餐以及近一成動手術時無人陪伴;連帶地,有近八成的長輩渴望有人陪伴和超過五成中高齡者自認是孤單寂寞的,至於,若是以縣市區域別來分,那麼,全台最孤獨的縣市是雲林縣,最不孤獨的則是位於後山的花蓮縣,無疑地,扣緊包括「孤獨感」以及「孤獨指數」的圖像勾勒及其想像論述,這會是用以檢視該項調查議題的針砭所在。
誠然,來自於以銀髮族為其標定人口族群的調查結果,雖然是要有避免過度推論的區位謬誤,但是,扣緊心理衛生已然是成為當代重要的文明病徵之一,那麼,該項的孤獨感和孤獨指數就已經不再是侷限於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而是無所不在地流竄於所有的年齡世代和不同的場域情境;連帶地,孤獨一詞本身所隱含的操作性概念,也不單單只是拘泥在自然人身分的個體層次,而是要擴及到從生理、心理、社會、經濟、文化抑或是認知基模的綜融界面上,就此而言,既是某種原因,也會是一種後果的「孤獨」及其所衍生出來的「孤獨指數」與「孤獨感」,相與關聯的議題考察,應該是要整全且多層的,比如說:
從巨視觀點而論,單純的孤獨指數或孤獨感,背後糾葛的乃是從性別、年齡、身心狀況、婚姻關係、家庭組成、社經地位抑或是人文區域等不同的結構性因素,如此一來,就其孤獨感最為強烈之65至74歲、國中以下學歷以及月收入低於六萬元的無伴侶男性等特定的人口族群,這當中的單一的類別範疇、交叉關聯以及諸如可能失智、憂鬱症的罹患風險,指陳出來「孤獨指數」與「孤獨感」的調查,就不只是某種的數據呈顯,而是有其各自所要對應的解套對策和配套措施;至於,從當事者的微視觀點切入,那麼,像是生理層次的經濟安全或醫食無虞、社會層次的人際互動或社會接納以及心理層次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點明出來孤獨指數與孤獨感,乃是一項深邃、多重和相互拉扯的複合名詞,這也使得相關的策進作為,是要有從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整體性關照,否則,僅是側重在某一面向作為的短期效應,恐有掛一漏萬之虞。
總之,該名的公眾人物,無論是從疾病史、用藥習慣、家庭運作、人際關係、社會資本、社經條件抑或是自為保護等觀察介面,都有進一步深究之處,但是,從特定的個案以擴及到所有的輕熟齡族群,那麼,諸如孤獨不等同於孤獨死或孤獨老死的孤獨歷程抑或是孤獨性存在與存在性孤獨兩者之間的弔詭迷亂,點明說明:「孤獨」乃是一種心境、情境和處境或困境的多重糾結,宜要將單一的孤獨現象予於進行複雜、深邃、動態且歷程的觀察、覺察和結構性考察。
誠然,孤獨是一個人的歡愉,歡樂是一群人的孤獨,如何領悟和享受孤獨的感受,這已經是超脫一個人或一群人或是對於某種憑藉的依附,而是從容優雅做自己的自為反思。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人口結構於2025年來到超高齡社會,也代表未來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長者,全台更多達69萬名老人屬於獨自居住,凸顯孤老終身勢必是未來趨勢,但這也顯示社會結構的改變、安養退休的經濟能力、健康意識形態的重要性。
孤獨死不只是對個體死亡的關注,更牽涉到整體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的斷裂與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其針對以下問題幾點提出倡議:(一)、晚婚、未婚、不婚、少子化等跡也致使無家庭支持的人越來越多,在家人接連離世、離家、離親之後,獨自面對孤獨至老死,即意味著未來將會有更多人面臨老來獨居、失能無照顧等相關問題。(二)、孤獨、單身、繭居等跡象顯示人際疏離的問題,導致心理、生理都會有生病的的可能,也因鄰里關係陌生、家庭功能失能、社區照顧缺乏,導致很多悲劇發生。(三)、活著的價值與有尊嚴的死亡產生背離,孤獨死不只讓人恐懼死亡,更讓人恐懼沒人記得,如何完整的走完這一生,並且在有人知曉的情況下離世,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准此,以下提出幾點反思與批判:(一)、長照3.0雖於2025年9月實施,提倡「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之標語,但應加強老人照護的居家服務專業人員及社區關懷訪視員,提供日常關懷、陪伴聊天、身體照護,從裡到外給予高度支持及服務,協助長輩獲得妥善的照顧並提升生活品質。(二)、社會結構M型化,養老村收費標準也M型化,退休後想入住養生村,收費標準高達一個月14萬及要求生活能力自理的狀況下才能入住,上流老人與下流老人成了強烈對比。執政單位除了社會住宅的大量興建之外,應亦提出社會養老住宅的構思,養老住宅可結合社區規畫、鄰里凝聚,團康活動,提高長輩仍有被重視的尊嚴並且提供弱勢長者在晚年時光裡,仍保有「住」的權利。(三)、可效仿2018年德國提出「以助代租」,其因德國社會也正逐漸衰老,高齡化使得長照人力不足,更帶來老人孤獨死的社會現象。為了解決高房價高房租等問題,鼓勵異地遊子或者有需要租屋需求的人,可與長者(房東)共同居住,其房客提供勞力協助長者(房東)做環境清掃、房屋修繕、關懷照顧,長者(房東)則無償或減免提供房屋居住,亦即類似台劇「我的意外室友」,達到雙贏的結果,也可以改變社會結構的架構。
總之,孤獨、孤老、孤死,不單單僅是老化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冷漠、關係疏離造成人際關係的背離,提高人與人的互動及關懷,降低心靈孤獨,提升自我尊嚴,創造熱鬧的社區氛圍,相信大家都不會與孤獨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