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隨著新冠肺炎趨緩的疫情演變,我國將進入所謂的振興期,至於,備受關注的振興券方案確定非做不可,並且採取不排富原則,也就是說,每人只要支付一千元便可兌換三千元,弱勢部分則是可以免費獲取,六月初行政院將會宣布相關的規畫構思,六月中啟動實體券預約以及電子支付的綁定措施,正式上路將會是在今年的暑假期間。

誠然,該項引頸翹望的政府德政,主要是意圖藉由政府補貼的方式,以鼓勵民眾差額消費、持續消費、擴大消費和密集消費,藉此達到帶動百工百業的起飛作用,只不過,振興經濟和繁榮社會此一『對的事』,要如何嫁接在『對的決策』、『對的團隊』、『對的手段』、『對的決策時機』,如此一來,才會有『對的結局』,就此而言,即便是振興券的發行,這已經是一項箭在弦上的策進作為,但是,顧後和瞻前的自為反思,實屬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民眾對於振興經濟的作為,並不全然是陌生或是完全的狀況外,畢竟,早有過往消費券的實施的使用經驗,如此一來,目前的執政黨之任何的提振措施,自當是會產生『他山(前朝)之石』的對照效應,特別是環視「現金」、「消費券」以及「扣抵禮券」之間的不同操作機制,除卻糾結金額大小的人性誘因外,也包括從政府到民眾、店家等等利益或利害的相關人等(stakeholder),要如何就其供需、媒合及其輸送而來的諸多服務過程,藉此達到社會共贏與國家共好的諸多目的。

冀此,若干工具範疇的技術操作及其所可能衍生出來的運作難題,就有提前檢視的必要,像是振興券的規劃運用,恐是有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之嫌,畢竟,再怎麼樣的e化,背後所糾結之資訊的不正確、不完整、不透明、不對稱及其不充分,指陳出來:一旦正式上路,勢必是會引來擾民、刁民和不便民的諸多民怨,誠然,振興券採行的是實體券和數位券的兩軌並行制,並且涵蓋電子支付、信用卡、電子票證和現金使用等等不同的交易型態,只是,這除了無法和常民社會的慣性消費行為相與搭配外,倘若在其使用過程之中,無法確切滿足即時的扣抵需求,自當會有相對剝奪的質問,更遑論於印製實體券抑或是電子支付防盜門檻等等類別化的複雜設計。誠然,數位消費的種類多元,將會使振興券的發放成本增長,如此一來,解決一個問題,卻也衍生出更多的問題,而正當國家機器財政因紓困而增加支出負債之際,理應節流更是要重於開源。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突顯出來的是:何以拋棄最為簡便的現金入袋抑或是民眾所熟悉的消費券,而是執意採行先行支付再行折抵的所謂振興券,此一交易成本及其機會成本的優劣之差,早已是昭然若揭、曝露無遺;連帶地,不加以排富的資格確認,固然是著眼於一體適用和與露均霑的社會效果(social effectiveness),但是,這也忽略了台灣社會既有貧富之間的階層化,無疑地,如何正視背後所糾結的仇富情結,藉以因勢利導於中上階級可能帶動的乘數效果,這也是當前社會不均和世代會計的變革工程,所必要沈思的公民課題。

最後,從執政黨所標舉的『好領、好用、支付多元』到『折扣低、給太少、頗複雜、發得慢』抑或是『直接、快速、簡單、有感』等不同的意旨訴求,點明出來的是:該項的振興券,如果不能懸崖勒馬、回頭是岸的話,那麼,宜是要更為留意和評估日後之正當、信任以及合法等發展性危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