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聯合國將每年的5月15日訂為「國際家庭日」,今年(2020年)的主題訂為「發展中的家庭」,藉以重申「家庭」乃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並且在社會變遷的發展中,「家庭」實則扮演的是關鍵性的重要角色,於此同時,教育部亦以「工作與家庭」來作為今年台灣515國際家庭日主題,進而思索如何協助民眾去面對工作與家庭之間可能衝突的相關挑戰。

姑且先不去深究「工作與家庭」此一命題旨趣的深邃意涵,倒是從一項工作與家庭生活現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到變遷趨勢的若干端倪,這其中包括:首先是親子間的互動時間越來越少,有一成五的爸媽下班和孩子相處時間不到兩小時,連帶地,也有近四成民眾表示工作是會影響到居家生活,至於,家庭生活對於工作的影響也有三成,以此觀之,「工作」與「家庭」這兩者之間就不單單只是某種公、私場域的角色轉換,而是隱含不同的壓力來源、指數及其彼此拉扯的共伴關係,特別是如何正視從這一波新冠性病毒(COVID-19)所誘發出來宅工作和可能衍生出來「工作與家庭」新的命題假設。

其次,關乎到企業友善家庭措施部分,這其中以使用過托育補助的民眾最多(約三成),兩成用過育嬰假,家庭照顧假和彈性工作安排則是僅有一成使用過;弔詭的是,有四成民眾雖然是有使用的需要,不過,實際上卻是並沒有使用過,此一主觀意願和客觀事實之間的落差與鑲箝,是有它進一步探究的必要,畢竟,從留停育嬰到親職照顧等等偏向於方案項目(in-kind)的友善措施,使用與否背後的社會支持之能量和量能,這才是這一群蠟燭兩頭燒之雙薪家庭的困擾所在,也就是說,使用過與否各自的解套對策和配套措施,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考察重點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卻有三成民眾參加過企業舉辦的家庭日及家庭親子活動,至於,是否因為諸如托育補助、育嬰假、家庭照顧假及彈性工作安排等福利措施,被界定為應得之法定福利(statutory welfare),因此,員工使用與否並未和職場的工作滿意度產生顯著的關聯性,反倒是參加企業所提供的家庭教育活動越多的員工,其工作滿意度也就越高,這方面的歸因事由是否有來自於認同管理及其職工福利的牽連影響,就此而言,前者與工作直接相關的保健因素,這反而不是職場員工的在意之處,畢竟,育嬰假、家庭照顧假及彈性工作安排等所謂的福利措施,還是有交易成本以及機會成本的務實考量,連帶地,藉由參與企業所提供的家庭教育活動,以增生更多同事之間的集體連帶情感,這部分偏向於心理健康和社會接納的激勵因素,也會是用以推動人力資源管理和員工家庭支持措施的重要參考因素。

總之,無論是「發展中的家庭」抑或是「工作與家庭」等不同的家庭日主題,不變的是如何讓職場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取得某種的衡平關係,特別是攸關到的是兩者之於動態、歷程、演化及其合和的演變互動和應有的溝通促進機制,對此,「工作」與「家庭」的兩相對比,除了是物理環境外,還包括轉換過程當中所涉及的多元角色扮演及其從角色之內到之間的角色拉扯、角色緊張、角色衝突或角色瓦解,更遑論於從父職、母職到子職到跨代之間的親職互動;從傳統的家庭型態到不同的殊異家庭組成;從一家之主到雙薪家庭以迄於單人或單親而來的脆弱家庭貧窮化;從正職到兼差異抑或是非典工作的勞動族群;以及從收入穩定、不足到喪失之經濟不安全的風險規避等等「變遷發展中的工作與家庭」的諸多命題思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