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檢疫(Quarantine)
我們常聽到「醫學檢定(醫檢)」與「隔離」,這兩個防疫的關鍵詞,皆是都用同樣quarantine這個單字,Quarantine這個字源自義大利威尼斯方言「quaranti giorni」,意思是「四十天」。
為什麼quarantine是四十天的意思呢?原來隔離檢疫是從古代的黑死病開始有的,1377年拉古薩城為了避免城裡的人被黑死病感染,執行了一個新的措施,強制扣留從疫區來的旅行者30天,後來發現沒有很大的效用,於是便延長到40天(quaranti giorni)的隔離預防法,凡來自疫區之旅客須在港口隔離四十天,收效甚大,此法也廣為全歐各國採用,係為近代檢疫之濫觴。
基本上,台灣民眾對於「隔離」這方式並不陌生,從SARS到豬流感,每當有致命的流行病發生時,這種將病患另外安置的手段,仍然還是阻止傳染病的一項重要措施,即使該項的疾病已有特效藥可以治療,「隔離」依然是防疫專家的最愛。
事實上,人類執行疾病「隔離」的歷史其實已經很久了,早在古羅馬帝國時代,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就懂得將痲瘋病的患者隔離,避免有傳染給其他人的機會,但是,隔離的手段也並非是西方人的創見,對此,中國人在先秦時代,就開始有類似的手段,當時曾經把患有痲瘋的病人隔絕起來,到了東漢以後,史書上正式記載著隔離病人的方法,顯示執政者了解到防止傳染病的重要性,例如,《漢書‧平帝紀》就記錄元始二年(西元二年):「大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甚至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便已成為一種常態的制度設計。
17-18世紀,quarantine才又改成是一項具有保護隔離者的醫療行為,19世紀的南丁格爾則是將quarantine納入醫療改為「防疫系統」,1851年,她在英國成立「防疫委員會」(quarantine committee),1861年,改名為「公共衛生委員會」(Public Health Committee),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衛生署」的行政組織,也為各國所仿效。對此,南丁格爾提出:「防疫前線的護理,是『機警』的護理人員;防疫前線的醫生,是『負責』的醫生。」,當機警與負責的醫護合作,才能組成防疫的第一道陣線。
根據WHO國際衛生條例(1969年)對於檢疫之定義,衛生主管機關基於疾病防治目的,所施予船舶、航空器、火車、公路車輛,其他交通工具或貨櫃等,以防杜疾病傳佈、傳播媒介或病媒昆蟲介入之措施或狀態,以此觀之,檢疫乃是用以指涉對於曾經暴露於傳染病之人或家畜之行動自由加以限制,其期限與該疾病最長潛伏期同,其目的旨在於防止其與未曾暴露於疾病威脅下之人們發生接觸。
隨著時代變遷,世界交通旅遊的頻繁,疾病傳播也走向全球化,檢疫的運籌亦以全球為基點,層出不窮的傳染病自國外傳入,突顯出國境檢疫管制的防不勝防,事實上,只要是任何地方爆發傳染病例,世界其它地方便視之為疫病防治威脅,只是,相較於以往,今日的世界,對於疑似傳染病患者,僅以隔離和檢疫便能組成應有的防治措施,藉由精良的防護配備、預防措施,輔以無遠弗屆的電子傳播工具,足以保護每位國民。
最後,目前常用的策略包括早期預警,即時偵知並予證實傳染病的可能爆發,一旦傳染病爆發獲確認,迅速採取全國性及全球性緊急應變措施,繼而加強對於好發流行地區的檢疫預防措施,重要的還是如何把握對於疾病防治及其成本效益的有效執行。
資料來源::
1.河馬教授網站(張文亮教授)
2. 暗黑醫療史(蘇上豪)
3.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訊網
(本則小百科係由張若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