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怡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快速擴散,台北市政府防疫會議在考量疫情發展以及老人、幼童有較高的社區感染風險,而決定讓像是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長青學苑、老人服務中心課程、社區整合照顧服務據點以及親子館,於防疫期間停止上課。
事實上,市府更在3月市府防疫會議中,宣布上述的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全面停辦到六月底,至於,停辦政策所帶來的結構性衝擊影響,也陸續出現不同的層面範疇,這其中包括:首先是關懷據點所照顧的萬名以上長輩們,因為據點暫停和防疫考量而被迫獨居在家的長輩,反而造成長輩身心的負面影響,不管是跌倒、用餐或心情抑鬱等情形的可能發生,當然也有長輩天天外出亂跑,反倒是成為防疫的破口,以讓長輩暴露在可能感染的不安全環境之中。
其次,在政策推廣效益上,原本關懷據點設立的四大服務像是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健康促進,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形成前,透過實際人群聚集的社交互動,帶給長輩人際互動和情感支持的不同需求滿足,這多少能夠幫助長輩延緩失能、促進身體的健康,無疑地,整體效益是明顯且立即的,但是,據點暫停後,可以持續的服務,除了電話問安外,其餘都有執行上的風險,對於原本已習慣據點四大服務的長輩來說,恐有隔空搔癢的不足,無法落實關懷據點的原本立意。
再則,對設置照顧關懷據點的民間團體單位來說,此一鋪天蓋地連袂而來的防疫停課政策,從原本2月延期開始到現在停辦至第3季再開始,整個防疫過程從原本人員控管的體溫量測、酒精消毒、自主管理到最後停辦的數變政令,民間單位要如何於第一季核銷時,將每月例行性支出費用做完善的申請,又要如何調整與公部門對於費用核定認知上的差異,藉此達成雙贏的結果,這些都會考驗到民間團體單位用以規避風險的應變能力。
連帶地,因著結構性環境限制而帶來的結構性被害,這方面還有關懷據點的兼職人員及授課老師,畢竟,隨其疫情的不斷延燒,導致據點停辦到第三季才啟動,除了兼職人員實際到班的工作時數減少外,授課老師也面臨到無課可教的窘況,倘若這些的暫時性失業人口,係以此作為賴以為生的主要經濟來源,那麼,恐將是會面臨經濟收入短缺的即時性衝擊。
對此,北市府疫情小組啟動所謂的〈北市千人防疫就業方案〉,提供設籍北市的失業市民協助防疫工作,預計將可提供1000個短期、臨時工作機會,照顧這些的失業人口,以讓他們投入防疫工作,包括在政府機關、學校協助體溫測量,協助口罩實名制以及民政局、區公所配合里幹事防疫工作,每天工作不超過8小時,以每小時薪資158元計算、每月最高176小時,最長6個月為限,並且給予勞保、健保的補助,整個〈北市千人防疫就業方案〉預計的經費達1億8684萬6000元。
總之,透過短期見效的應急之道,提供這些暫時性失業人口,以馬上擁有穩定收入,幫助他們在過渡時期,仍然可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開銷支出,此一福利行政措施的有效執行,在關鍵時刻做出關鍵決定,當可攜手渡過疫情的艱難時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