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從年初蠢蠢欲動的新冠狀病毒(COVID-19),到一發便難以收拾的肺炎病毒全面性擴散,這使得相關的防疫作戰,早已是歷經不同的戰役洗禮,致使要如何從人亡災損的重大教訓當中,以找出適切的抗疫對策,這也成為另類全球化的共通課題,如此一來,糾結於這一場防疫作戰裡的諸多拉扯,是有它深究、探討的必要。

首先是來自於巨視、整體和通盤的綜融觀點,一方面扣緊量化的論述思維,對於疫情的對抗戰術,已經是要從染病發作的事後防治,以向前部署於避免擴散之事前的防制作為,如此一來,所謂『社交病毒』的概念因運而生,也就是說,藉由社交次數、頻率的減少或降低,以期能夠讓疫情傳染或擴散,獲致較為有效的控制,只不過,該項『社交病毒』所帶來民間消費力的下降及其所造成百業蕭條的經濟損失,指陳出來此一盤根糾結且環環相扣的病毒症後群,這使得對於疫情控制的分寸拿捏,是要有多面向的論述思考;連帶地,從生理範疇的肺炎病毒所進一步衍生出來像是供需熔斷的「經濟病毒」、人人自危的「社會病毒」、意識形態的「政治病毒」、通過性儀式的「宗教病毒」、集體焦慮的「心理病毒」、認知基模的「文化病毒」抑或是內外團體之別的「族群病毒」等,點明出來對於所謂『病毒』的詮釋解讀,已經是要從單一、特定與本位的我執角度,以延伸到『疫情無國際、何必骨肉親』的另類全球化課題。

准此,在這裡需要嚴肅考的乃是:隨其全球化的全面佈建或市場競爭,關乎到地球村的全球連帶關係,並未相應而生,致使該項基礎薄弱的生命共同體,也讓『病毒』一戳就破甚或是全面潰堤,換言之,以經濟誘因為主的下層結構,要如何搭接在文化、宗教、社會或人本的上層結構,而非是讓人身的安危,逕自交託在由國家機器所一手掌控的生命政治。

其次是從微視、集體或個別的角度出發,那麼,上述的抗疫作戰,自當是不能漠視由下而上及其互為主體性的共識取得,就此而言,擺盪在科學防疫、理性防疫之一端,理應是要有人性防疫、誘因防疫之一造的對應性思考,否則,當國家機器所主導的權控防疫作戰,被不當擴充抑或是無限上綱,那麼,相關的防疫抗戰工程,還是僅淪為政府各目的主管機關之職責所在,而非是訴諸於全民總動員的中長期作戰,畢竟,以這一波防疫失控的確診人數遽增為例,從境外回國到趴趴走的群聚傳染,直指出來因為欠缺包括外出行為的禁制及其認知觀念之調整的認知行為串聯,致使訴諸於道德勸說的該項自主管理防疫,便成為不堪一擊的抗疫缺口。

冀此,相關的防疫、抗疫的戰術措施,一方面除了需要確立依法究責的公信力外,如何在其政府與民眾之間,建構應該要有的溝通促進機制,這多少點明出來當代台灣地區公民政治的羸弱所在,就此而言,肺炎病毒的疫情作戰,如何強化眾人之事之於眾人管理的公民社會成熟度,這將會是抗疫作戰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總之,因為確診人數、死亡案例的不斷飆升,導致湧現出來人性抗疫的各項迷亂行徑,如此一來,糾結於這一場防疫作戰裡的諸多拉扯,需要的是從巨視到微視、從整體到集體以迄於從全盤到個別的全方面思考,而從這個角度切入,揆諸於肺炎病毒到社交病毒的演變歷程,說明了關涉到疫情的有效控管,著實要有進行對於慣常認知基模或心靈結構之解構、新構與重構的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