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君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近日來,台灣的社會生活裡,受到最高關注的就是究竟可以在那裡買到口罩?事實上,口罩事件乃是源自武漢疫情的防疫作為,然而,演變至今,卻是已經超越單純的醫療範籌,進而成為一項全面性的社會心理議題,特別是從行政長官一聲令下禁出口、狗官事件肉搜藝人、台陸藝人送口罩、政府徵收865、全民運動跑超商、三週兩億生產線、七天兩片實名制等等,每日都有仿如高潮迭起的劇情,以讓人們天天追著最新的公告來進行全民總動員,也讓熱度不減的口罩事件,成為了一項持續發酵的全民話題;連帶地,目前的口罩亂象依舊未能有效解決,乃甚至於相關消毒防疫用品也都一一出現缺貨的搶購人潮。冀此,口罩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通路供需問題、產銷數學問題、資源分配優先問題,背後所糾結的社會心理動力意涵,是有它釐清、探討的必要。

首先,除了公部門以防疫為由推廣民眾「勤洗手、戴口罩」的策進作為外,更以快速的決策宣布「禁止出口」的應變措施,一方面是希望能夠留住台製的口罩的最大數量,但是,另一方面卻也傳出「口罩保命」、「數量不足趕快去買」的錯亂訊息,並且迅速地深植國人不安的腦海,如此一來,便很快地煽弄群眾關注口罩缺貨的第一把火,連把原本也並沒有關注口罩事件的人,聽得不禁紛紛豎起來耳朵。無疑地,從廣告心理來看,政府確實是做了一個超級的免費大廣告,以至於讓口罩與相關的商品立馬走紅;連帶地,心直口快的某藝人,對於官員的決策頗不為然,這也引發了網民鋪天蓋地的一片轟罵,只不過,政府在火速頒布一紙禁令的同時,是否注意到此一舉措,似乎對於群眾的從眾心理,也產生升溫與變化的衝擊影響?特別是正當隔岸的疫情與本島的自身安危緊密關聯之際,情境影響認知及其推波助瀾的效應,更是讓政府的「滾動決策」與「滾動修正」,被迫要追著口罩產能的變化隨時再做修正。

准此,是否需要深究如何借力使力於社會心理動力的巧妙運用,藉此有效處理個別恐懼感所引發的集體恐慌思維,特別是讓情境干擾所導致的認知失調,得以重新歸正,畢竟,眼前的場景乃是:口罩事件的制定規則,除了是累死行政體系外,民眾更是出現天天東奔西跑追貨的脫序行徑,因此,社會心理動力的集體引導,有無緩解此波口罩迷亂現象的可能?誠然,口罩怎麼買、如何配戴以及政府的因應對策如何有效設置停損等問題,其所衍生出來的深層議題,乃是群眾的公民素養程度,是否能夠獨立思考,不至於讓羸弱的判斷能力自亂陣腳。

總之,口罩怎麼賣著實考驗政府危機處理的施政能力,也考驗每位民眾在社會情境下,如何調適既有的認知基模,以此觀之,口罩事件需要關注的已經不僅止於防疫或兩岸政治互動,關於社會文化和民眾教育的自我提升,也是一項嚴肅的公民課題,誠然,許多微妙且相互關連的社會心理現象,要如何藉由此一「口罩迷走」現象,以找出「口罩迷宮」的可能出路,這頗值得我們慎思、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