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激情過後的總統大選終告一個段落,期待能夠讓起伏的心情,稍微有所安頓自在,只是,一場公益性質的臺北城市馬拉松慢跑,其所掀起的諸多漣漪,卻是有它足堪玩味之處。

話說,照表操課的假日進修上課,慣性行走的交通路線基模,卻也因為突如其來的道路封街,而打亂了行徑之間的進退維谷,如此一來,對於這一批競足空污的公益馬拉松慢跑者,除了淡然以對外,心中也多了些對於該項戶外活動的延伸性思考,畢竟,從個人到集體;從晨間到夜晚;從高山到峻嶺;從海濱到山谷;從城市到偏鄉;從島內到外島;從林蔭大道到高速公路;從陽春慢跑到多彩活動;從慢跑活動周邊商品;從健康自主管理到企業社會責任;從全程馬拉松到不同組合;以迄於從身心放鬆到多重性目的,多少突顯出來馬拉松慢跑已然是一項兼具集體意含的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如此一來,對於該項議題現象的思考針砭,自然也是深層且複雜的,這是因為:

首先,從慢跑到馬拉松慢跑的演進歷程,無非是扣緊健康自主管理的關懷旨趣,這使得藉由晨間的慢跑或競走,以達到身心鬆緩的調適目的,如此一來,該項有益於身心處遇的個人舉措,也逐漸蛻變成為某種的從眾行為,更遑論於企業所看重的公益形象經營以及業者所覬覦的龐大商機利得,就此而言,該項從慢跑到馬拉松慢跑的轉折過程,也就不僅止慢跑人數多寡的量化觀察,而是要如何進一步深究集體行為抑或是社會運動,背後所隱含的變遷意義,以此觀之,「慢跑」絕非是一項原罪,但是,要如何隨其生態環境的變遷影響,而能夠與時俱變於所應該要有的健康維護機制,畢竟,以這些日子以來的天候條件和空氣狀況來看,逕自將個人曝露於灰塵、空污的慢跑環境裡,孰優孰劣或孰好孰壞,慢跑者的心中多少有數。冀此,檢視「慢跑」作為一種身心健康管理的略性運用,是要有從『可行性』到『不可行性』以及從『有益性』到『戕害性』的併同思辨。

其次,該項的馬拉松集體慢跑,就其所牽涉的利益和受害的一干人(stakeholders)等,更豈止限縮於主辦單位、報名参加以及從旁協助的這一撮小眾,而是要將集體的慢跑行徑,放大到城市作息的巨視觀點,藉此找到適切的衡平關係,畢竟,集體慢跑所對應出來的除了是個體的休閒效益外,也要擴及到直接或隱形的社會成本,至少,全面性的交管措施,所帶來的諸多不便,就不盡然只是擾民一詞而已,而是彰顯慢跑健康維護的權利行使之際,有無善盡要有的責任義務,這其中包括:交通管制抑或是全面封街的比例原則為何?如何有效克服慢跑封街之於資訊不對稱、不透明、不及時、不正確、不完整及其難以識別的結構性限制?依法執行的硬性交管措施,要如何有其換位思考的彈性臨場應變作為?最後,當前的生活模式或勞動樣態,已然不再是假日集體休憩的共同運作型態,因此,以週末或假期為主的馬拉松集體慢跑,自然是更要嚴肅看待該項隱含某種外部性質的管理成本,換言之,慢跑當事人和被迫改道的一般外人,角色互換的同理發想,這才是文明社會要有的多元思考格局。

總之,一場集體的馬拉松慢跑,其所吹皺的一池春水,除了正當性、適宜性和妥善性外,更加點明自為反思的必要性,特別是務須要將空污狀況及其地形天候的環境風險係數,納入辦理馬拉松慢跑抑或是當下是否非得慢跑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如此一來,載舟與覆舟的一線之隔,就不只是侷限在「慢跑」的單一事件上,而是來自一種於自為、自律和自我檢視的心靈結構,是否已然成熟建置。

冀此,端看端看吹皺一池春水的又何只是「馬拉松慢跑」……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