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調整「高教深耕計畫」衡量方式及指標內容,對部分私校被少數董事會或家族集團把持,教育部也將董事任期、改選比例,及三親等迴避任一級行政主管等,列為私立學校治理的衡量指標。此外,除了助弱勢學生輔導經費,不再補助專案輔導學校。

教育部表示,今、明年是「高教深耕計畫」第二階段,為深化成效、配合重大政策,調整共同績效指標。高教司專門委員王淑娟表示,剛開始執行時,希望各校從自身特色出發,導致很多學校針對同一個共同指標,訂出很多衡量方式;在「自訂指標」上,有些學校想積極表現,訂出高達20、30個指標,有些學校又很精簡。

王淑娟表示,這次審查委員希望各校重新檢視並收斂,每項共同性績效指標下,擇定具關鍵性的具體衡量方式至多三個,自訂指標也應聚焦最能彰顯學校成效及投注資源的十個指標。各大學須於1月20前將2020年度的計畫書函報教育部。

此外,一般大專校院部分,2020年度增列高教公共性的共同績效指標,其中,為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第43條精神,強化原住民人才培育及輔導資源,新增「強化原資中心運作機制,提升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及建構族群友善校園」共同績效指標。衡量方式包括:原資中心運作機制及與校內相關單位合作機制;原住民學生學習、生活輔導機制及其成效(含休、退學改善情形)等。

王淑娟說,今年也新增「落實辦學公共性責任」指標,包括私立學校治理、學生校務參與、教師權益保障、校務資訊公開四大面向,引導大學提升校務治理的多元參與,並強化師生權益。

王淑娟表示,過去教育部針對各校的辦學公共性,大多是以函示的方式進行政策引導,希望學校可以在教師評鑑、升等上,落實公共性,今年特別增列於計畫指標中,希望學校具體落實。

其中,「私立學校治理」的衡量方式,包括董事訂有的任期及改選比例,及三親等內血、姻親任一級行政主管等迴避原則等;同時,校內重要會議由學生代表參與、編制外專任教學人員的薪資規範比照校內編制內專任教師薪資基準、教師評鑑規範必要項目、公開學校財務資訊、學雜費等。

技專校院部分,技職司表示,本次高教深耕計畫審查並無新增指標,而是將指標「衡量方式」作文字修正或整併。例如,學生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能力提升成效指標,原衡量方式為「曾修讀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學生數」,為避免誤解運算思維能力僅限於理工科系學生,也鼓勵非資通訊科系學生提升該項能力,修正衡量方式為「修讀數位科技微學程學生人次」。(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