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全國有九百九十三位語言治療師,每十萬人口僅有四點二位語言治療師可照顧國人,發展遲緩的兒童想尋求語治早療,多被迫成為「慢療」,排隊塞車幾乎已成各醫院常態。醫院為讓新生也能進入市場,舊生上半年就停課已成潛規則。

衛福部社家署統計,每年通報發展遲緩的孩子約二萬多人,通過評估鑑定後,其中有六成的孩子需早療協助,多數皆需要語治介入。但台灣語治師人數稀少,執業分布也極為不均,台中市語言治療的執業登記最多,新北市居次;嘉義縣、台東縣最少,其次是基隆,僅有九位。

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秘書長王佩怡說,北市相對其他縣市資源充足,但北市語治市場仍舊「卡滿」,光服務北市的孩子都相當緊繃,臨床不乏有跨縣市求診的孩子,即使每天能服務十四位孩子仍嚴重塞車;多數醫院皆採取上半年就停課策略,好讓容納新生,卻使家長被迫到處排隊,若不幸沒排上,恐永遠被語治市場剔除。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說,發展遲緩的孩子經聯評後,粗估至少半數需語言治療,但嚴重身障、智能不足,與口齒不清俗稱「臭乳呆」所需的資源都不同,臨床未分級全擠在一起,也是造成塞車的原因之一;加上醫院不重視語言治療,開出的缺額不多,即使每年畢業生多達兩百人,也無法進入市場。

衛福部醫事司科長吳淑慧說,過去沒發展語言治療師時,由特教老師協助,目前教育體系應與衛政體系合作,盼能舒緩問題。(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