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總統選舉在即,但是,攸關到黎民百姓福祉的公共政策論辯,就彷如束諸高閣般地不為各組候選人所關注,更遑論對於社會邊緣以及下層階級之於貧窮圖像的勾勒想像。

誠然,來自於最低生活水準、動產以及不動產的高門檻標準,這使得台灣一地的窮人與貧戶比率,是遠遠低於同一發展水準的其他國家,乃甚至於更為加惡從勞動期間的「所得維持不足」到退休之後之「所得替代不夠」的生活性困境,如此一來,企求於安居樂業的政見訴求,就顯得有某種的荒謬與不堪,就此而言,關乎到從窮人到貧戶、從中低收入戶到低收收入戶以至於從福利身分到經濟弱勢等等的紓困濟助,是有其回歸到包括從致貧、濟貧到脫貧以及涵蓋勞動、社政、衛生、教育、金融、司法等照顧管理機制設計的相關提問,誠然,貧窮作為某種客觀的社會事實,不會自然消失也不會被消滅於變遷社會之中,充其量只是用不同的樣貌形式,藉此展現貧窮本身的深邃內涵,以此觀之,漠視對於『貧窮學』的典範建構,這使得相關的濟貧對策,多少是淪為父子騎驢般的左支右絀和不知所措。冀此,是有必要進一步扣緊規範與工具的雙重路徑,藉以梳理出來關於貧窮、濟助及其相關策進作為的各種可能迷思所在。

基本上,對於何以淪為無以為繼的窘困境界,乃甚至於成為被社會標記的低收戶與中低收入戶,究竟是係屬於單純道德敗壞的個人意願,抑或是缺乏競爭條件的能力問題,還是有其無法迴避與難以克服的結構性環境限制,而此一攸關到貧窮陷阱以及福利陷阱的歸因事由,點明出來貧窮議題的論述解讀,會是深邃、複雜、歷程與多重的,畢竟,可能會導致貧困的原因,經常非一朝一夕所造成之積累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與滾動性影響,如此一來,對於各項濟貧措施的考察判準,自然不只是侷限在市場勞動的工作所得,更非是覬覦單純除卸福利身分的脫貧指標,而是有其從客觀到主觀;從社會、心理到其它;從勞政到各目的事業機關以及從福利身分到福利資源的多方考量,連帶地,對於這些經濟弱勢族群的脫貧對策,自然也不僅止於像是職業重建、就業媒合或穩定持續工作等狹隘範疇,而是要深究潛藏於背後的屬性背景、貧窮次文化及其貧窮認知基模。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涉出來對於貧窮圖像的有限認識,因此,藉由大數據的資料勘查抑或是脫貧措施之橫貫、縱貫的歷程研究,實屬必要且迫切,但是,這何嘗不是再次突顯出來對於貧窮圖像的拼圖工程,又何止於圖片的凌亂不齊,而是欠缺典範移轉的解構與新構,這也是逐鹿大位的各組總統候選人,可以展現以民為先、為要和要重的悲心所在。

總之,無論是兼具福利身分的舊貧抑或是工作貧窮的近貧人口,在企求於他助性質的公共濟救協助,也要有如下的翻轉性思考,那就是:究竟現有的社會救助手段,是一種有助益於讓這一群經濟弱勢者,得以順利渡過人生卡關的緩衝設計?抑或是限縮於人性誘因與道德危險,而讓社會救助措施變相成為某種安於貧窮的巢穴,以至於讓致貧、濟貧與安貧,相互加乘並且成為某種的宿命迴圈?連帶地,相關資料與基礎研究的不足,再加上社會救助事項有其因地制宜的權變管理,導致下流社會的低端人口,淪為主流社會裡貧富差異與懸殊的墊被,更遑論於如何可以獲得政治人物的青睞與所應該要有的社會關注。

「貧窮」此一被總統大選所極度忽略的公共事務課題,就從有效解讀台灣社會的貧窮圖像開始做起吧。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