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正當全球化的速度鋪天蓋地而來之際,各國人民百姓每天總是汲汲營營,以面對快速社會變遷的各項生存課題,殊不知,心理壓力的失衡,淺移默化中已經在身體內在埋下一顆影響身心健康的種子,進而引發各類有關個人、家庭、社區與社會的問題。因此,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Mental Health, WFMH)倡議並訂定每年10月10日為世界精神衛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又稱世界心理健康日,以推廣全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屆世界精神衛生日在1992年舉行,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藉此提高社會對精神疾病的關注和認識。

首先,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在近年迅速飆升突破百萬人,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65歲以上老人有服用抗憂鬱劑的人數比例高達12.2%,從國內失智症人口越來越多,抗憂鬱劑便是用來協助改善初期情緒不穩、失眠等症狀,以及療養院、護理之家等對住民的健康照護也會使其服用抗憂鬱劑,以至於老年人口業已成為仰賴抗憂鬱劑最大的族群,就此而言,老年型憂鬱症是不容輕忽的。

其次,來自於衛福部的統計,國內憂鬱症盛行率約占總人口9%,即約有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更以女性比例近6成居多;其終身盛行率約在10∼25%,男性為5∼12%,對此,除了女性心思多較男性敏感、細密外,女性還會經歷經期症候群、產後憂鬱症、更年期症候群等合併而來的憂鬱症狀,更遑論現代女性在個人、家庭、職場、社會中的多重角色扮演與角色期待間的衡平關係,自是不容小覷的;然而,卻也因為個性使然、社會期待以及文化主義的影響,讓男性自殺死亡率卻反過來是女性的2倍以上,多少這是源自於女性天生的柔軟度得以主動且及時向正式或是非正式的支持系統尋求協助。

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目前全球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經歷某種形式的精神疾病,而半數精神疾病始於14歲,自殺更是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由於網路日益發達,現代兒童與青少年除了要面對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還得處理在社交網路上的壓力,以及家庭中不佳的問題狀況,易於為負面情緒所困,不願尋求幫助時,長期累積下來便是容易出現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最後,國家機器為促進國民心理健康,預防及治療精神疾病,保障病人權益,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生活特於1990年公布<精神衛生法>,2007年最後一次修正,全文共63條,經由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辦理心理衛生宣導、教育訓練、諮詢、轉介、轉銜服務、資源網絡聯結、自殺、物質濫用防治及其他心理衛生等事項;並建立社區照顧、支持與復健體系,提供病人就醫、就業、就學、就養、心理治療、心理諮商及其他社區照顧等服務。總之,歷經12年的社會變遷,與時俱進的落實執法外,更要有因應於社會變遷及其相關需求,以推動修法之必要,面對高齡社會、性別比、少子女化以及工作人口減少等等的社會事實,以個人為中心、家庭為本位,再透過社區的資源連結,藉此建構一套完整的身心健康照顧管理機制,這乃是當下一項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