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的410教改大遊行,到九年一貫、12年國教兩次大規模的課程、及考招改革,國內教改推動25年來,學生仍擺脫不了升學主義、考試至上的夢魘,中學生補習人數甚至不減反增。
越來越多學生擺脫學校桎梏,選擇在家自學,專心學習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不被大小不斷的考試綁架。從早期的政務委員唐鳳,到創辦自學團體「自學生」的王逸聖,都是很好的例子。
今年17歲、相當於高三生的王逸聖說,他是網路世代,念小學時很喜歡上網查維基百科,且每天看報紙,習慣課外探索,有時太晚睡,隔天上課精神不濟,但老師都能體諒,不反對他把時間放在他有興趣的事;他在校成績也都還不錯。
升上國中後,開始面臨升學壓力,老師不斷提醒三年後的國中會考,他念的雖然是桃園社區型的國中,但班上過半同學補習,學生的時間都被填鴨的課程、考試占滿,王逸聖常自問:「我現在學的東西,將來有什麼用?能帶給我什麼?」
加上他發現自己越來越關注公共事務、社會政策,但學校課程無助於他這方面的成長,因此花幾個月做功課,決定在家自學。
王逸聖指出,國內在家自學的發展可分成三階段,1997-1998年唐鳳的那個年代,政府已容許在家自學,將學籍寄在一般學校,但學校沒義務提供協助,多半讓自學生放牛吃草,但唐鳳當時寄學籍的木柵北政國中,倒是有提供協助。
2011年立法院通過「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把非學校實驗教育分成個人、團體、機構等三類,有較完整規畫,也規定地方政府與設籍學校對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應提供必要資源及協助。
第三階段則在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後,「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非學條例)進一步保障未取得學校學籍的自學生,仍可享有與一般學生相同的受教權益、福利與優惠,但條文沒進一步具體陳述。
王逸聖說,非學條例通過後,他申請從國二下學期開始在家自學。根據法律規定,國中小在家自學,一定要在學校設學籍,自學生要先提出計畫書,包括自學動機、如何自學及學習內容等,及希望學校提供哪些協助,例如想升學一般高中者,可能仍希望參加學校段考、模擬考、或上部分課程等。
不過,王逸聖說,當他提出自學計畫時,在業界工作的父母及學校都反對,校長當時認為,最頂尖的學生才需要自學,他又不是,起初還不想協助把自學計畫送到教育局。王逸聖的爸爸後來轉向支持,並和校方溝通,校長態度軟化,仍把自學計畫送出去。
「以前是90%的時間由學校控制,在家自學後,則是90%的時間由自己掌控。」王逸聖說,中途才自學,通常有約一年的撞牆期,要慢慢探索、冷靜下來,得設法給自己安排很多探索的機會。
例如他就去參加很多和公共事務相關的研討會;以前在學校上英文課,整天背單字、文法,他找不到念英文的意義,自學後他讓自己重新出發,找老師好好學英文。
升上高中後,自學生可選擇完全不和學校合作,自己寫計畫送審,也可比照國中小在學校設學籍,由學校提供協助,但這類自學生很少。
王逸聖,目前全國約7000多人參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其中約1200名高中自學生沒學校學籍,受教權益、福利、優惠受影響,他因此在去年7月和另兩名同好創設「自學生」,也擔任國教署青少年諮詢委員,拜訪唐鳳等人,幫大家爭取權益。
王逸聖舉例,沒學籍的高中自學生,以往健檢費用除北市有編列預算,其他縣市很少聽說;在校打的公費流感疫苗,自學生也不能打;技專的技優甄選、技優保送,也都以在校學生為招生對象;自學生也不能申請就學貸款。
教育部舉辦的全國學生舞蹈、音樂、美術、戲劇、鄉土歌謠等「五大藝術比賽」,及很多政府、民間舉辦的大型比賽,也都限學校學生報名。
經自學生極力爭取,教部最近終於公告修法,維護沒學籍的高中自學生權益,比照一般生補助學費、保障就學貸款、健檢、保險、預防接種、缺點矯治、參加比賽、技優入學、申請兵役緩徵等權益。
王逸聖如今已升上高三,打算透過免試的特殊選才,申請大學法政相關科系,但各校開出的名額很少,要擠進「窄門」不容易,但他會全力爭取,希望進到有更多資源的大學,盼能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師生。
他提醒想在家自學的青少年,一定要先有心理準備,要和身邊的多溝通,「若父母打死都反對,要鬧家庭革命」,很難在家自學;在家自學也更需要家中資源支持,弱勢家庭會很吃虧。(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9.09.2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