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剛在俄羅斯落幕的國際技能競賽,台灣勇奪五金五銀五銅廿三優勝,在六十三個參賽國家名列第四。不過這群「台灣之光」日後進入就業市場,光環未必給力。勞動部追蹤過去五屆技能競賽國手出路,發現從事行業第一名是批發零售業。曾獲選電器裝配的陳姓國手,就在職場載浮載沉多年,國手光環對他太沉重,「比賽所學,現在用到的不多。」

勞動部針對近五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進行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廿九歲以下國手共二一八人,扣除在學學生與聯繫不上者,總計一一六人成為受雇者,十二人選擇創業。

但攤開統計,以機械、電子、汽車板金、木工、餐飲、工業機械修護為競賽主要職類的國手,從事行業別前三名是批發零售業、製造業、教育業,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三萬二一○二元,相較大專畢業生三萬一四○四元,多不到七百元。讓人質疑投入大量資源培育的技能國手,未必獲得就業保障,並學以致用。

二○一一年獲選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的陳姓國手,當時每天練習八小時起跳,培訓期間還自籌經費到西班牙見習。他頂著國手頭銜保送台科大,卻因學科表現不佳,大二索性退學,之後轉做過水電、工廠控制箱、飼料工廠生產線作業員等,離當年所學愈來愈遠。

陳姓國手就業後發現,「比賽練的是一套,業界實際做的又是另一套。」且國手光環太沉重,他乾脆抹去履歷上的國手經歷。過去養成國手的三年半魔鬼訓練,進入就業市場幾乎砍掉重練。

曾在國際技能競賽模具組拿下銅牌的許永昌,長年擔任模具組裁判長,負責培育模具國手。他觀察,大多國手雖靠著技優甄審保送科大,「但很多人因學科跟不上,最後撐不住轉校轉系。」且競賽要求技術頂尖,業界以生產為導向,不一定要做到滿分。他認為國手保送科大後,學校應制定扶助計畫與修課辦法。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主任林宏德說,勞動部並未訪查個案,無法解釋國手職涯選擇,但有建置「技能競賽充電讚」臉書粉專,不定期公布勞動力發展署約聘、職業訓練師等就業機會,供國手求職參考。(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