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宜蘭縣政府從這一個新學年開始針對縣內國中、小學生提供一頓免費的營養午餐,這也使得關於「帶便當」的議題現象,是有它延伸性探究的必要。

約莫四、五、六級生的中高齡世代,從自家帶便當到學校一起享用,這似乎是再熟悉不過的共享經驗,誠然,物力維艱的匱乏時代,從「便當」的內容物到「帶便當」的同儕嬉鬧,總是增添童年時期裡更多的生活樂趣和生命底蘊,曾幾何時,該項的「便當」被「飯盒」所逕自取代以迄於訴諸於所謂「營養午餐」等等的文明化進程,但是,這當中的同儕關係、師生互動、親代對話抑或是家庭氛圍,是否也被特意保留或是一併流失於精簡速薄的資本主義勞動型態。准此,在這裡的思辨所在已經不只是聚焦在宜蘭縣政府所供養的免費餐食,而是隨其快速的社會變遷,如何得以捍衛家庭的傳統價值和角色功能,就此而言,自然是不能小覷從「帶便當」演變成為「營養午餐」背後的家庭遺業傳承?

冀此,即便不是標舉朝令夕改的政策大轉彎,但是,該項宜蘭縣政府的免費營養午餐舉措,是可以有更為豐富、多樣且兼具深度的操作手法,比如:推動每周定期的『家庭親子便當日』是要有可行性的鼓勵作為,也就是說,癥結點不全然要求工商社會的現代父母親自下廚烹煮一頓的佳餚,而是構思備妥「便當」相關事宜的當下,業已傳達某種的代間關懷,就此而言,雖然是無法找回過去從帶便當到蒸便當、抬便當、偷吃便當到一起吃便當的一種集體記憶,但是,包括「便當」之於料理、備餐和善後等等一連串的親子互動和機會教育,又何嘗不是重啟所應該要有的照顧者教育和家庭人倫關係,連帶地,追索「便當文化」之於從校園到公司以至於家庭的生活教育,這也是當代公民社會裡一項重要的變革課題。

總之,即使無法翻轉營養午餐所帶來的制約生活,但是,至少,下一頓的晚餐是可以有回歸到家人共餐、共食以及共享的自為經營,就此而言,朝其可行性發展的認知基模重塑,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畢竟,餐桌上除了美味佳餚的擺盤外,還有因為家人一起吃食而來的情感發酵,或許,相濡以沫的家庭關係建構,是要從包括共膳在內的『做相同的事』開始做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