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項時事議題卻是引來地方與中央的相互角力,但是,背後所潛藏的結構性意義,還是有它足堪玩味之處。

話說:高雄市長在治安會報裡指出毒品危害的嚴重性,同時,脫口說出青少年吸毒者占吸毒人口高達52%的驚悚數字,對此,警政署調閱近年來的相關統計數據,反駁指出:2017年所查獲施用毒品的總人數為48,735人,2018年為47,651人,而該2年所查獲的未成年人施用毒品人數分別為191人、174人,僅僅只占總人數的0.39%及0.37%,都未達到1%,而且也是呈現下降的演變趨勢,換言之,沒有52%此一跨大的統計數字。誠然,上述不同的事實指標,即使不涉及到爭功、諉過的本位主義,但是,除卻政治意涵的延伸解讀外,是否可以還原回到「毒品」之於少年人口族群的結構探究和通盤解套。

基本上,從吸食毒品的人數比例一事,發想出來的將會是錯綜複雜的拉扯關係,就此而言,從染毒行徑而來的固然包括有毒品的『事前防制』或『事後防治』的不同路徑思維,但是,理當都是要扣緊少年次文化及其背後所身處的生態環境脈絡,藉此找出有效減緩的解決對策所在。以此觀之,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全然是侷限在不同統計基礎的事實陳述和相關推論,而是何以毒品已然成為某種少年世界的重要媒介,藉此接軌於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換言之,從吸食毒品的管道、通路、樣態、等級、成癮、後遺症以及各項預期與非預期的發展後果,點明出來要如何藉由「毒品」以進一步深究變遷社會底下,業已逐漸脫軌、脫序之少年維特的諸多煩惱及其究竟還有那些情感依附的中介憑藉,藉此表達和主流社會的斷鍊。

連帶地,無論是地方政府係以少年為其標地對象所突顯52%的青少年染毒比例,抑或是中央政府所統計未成年人僅占總體施用毒品人數的0.37%,固然,這兩造的統計基礎並不相同,但是,相互打臉、回應的攻防對峙,依舊還是無助益於對該項的少年吸毒議題,使其達到有效的社會性控制,就此而言,掌握公權力和公共資源的國家機器,除了要就相關曝險指標以提出可能的提醒示警外,理當進一步地針對少年吸毒的歸因、事由、行為、家庭、同儕、學校、傳媒和衍生影響,進行大數據的資料勘查,遠地不說,如何藉由諸如年齡、性別、科系、認知態度、家庭組成、人文區位、關係網絡等背景屬性,以找出因果相繫、環環相扣的危險因子和催化作用。准此,在這裡的思辨所在,就已經不再只是聚焦在少年族群染毒的人數比例,而是對於該項的少年偏差、犯罪行為,何以整個社會依舊還是處於某種『無知之幕』的憑空想像,更遑論對於該項的社會性運作困境,一直都是處於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基於業務和績效導向的束手無策。

最後,主流社會斷然不能小覷少年染毒所帶來短、中長期的衝擊影響,特別是少年藉由吸食毒品的恣意行為,傳達加諸在青少年身上的常態裁判與世代落差,就此而言,包括『重兒(兒童)—輕少(少年)』、『好學生—好成績—好學校—好未來』、『究竟是毒品恐怖,還是空虛恐怖』等道德期許和現實情境,那麼,各種匪夷所思的突兀行徑,又豈止是吸食毒品可以了得,而是一種從吸毒、沾毒、買毒、販毒、染毒到戒毒的殊異人生,至於,背後所實有的壓迫結構及其結構性受害,似乎這才是此一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