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馬祖校區即將在今年(2019年)的8月底迎接大二學生正式進駐上課,雖然這是海洋大學在台灣本島以外的第1個校區,但是,相與對應的考察意涵,還是有它迷思與弔詭之所在。

基本上,按照連江縣政府的官方說法,擁有4鄉5島的連江縣,卻只有國立馬祖高中這個最高學府,相形之下的金門與澎湖,卻早就設置大學,這對於被迫要離鄉背井到台灣求學的馬祖學子來說,十分不方便且有相對剝奪的不公平,因此,對於海大馬祖校區的開學典禮,實則是馬祖高等教育一項新的里程碑;至於,海大學校當局良性回應的具體措施,則是規畫在海大馬祖校區招收包括「海洋生物科技系」、「海洋工程科技系」及「海洋經營管理系」等系組,採取]3+1學程,以讓這三個學系的學生除了大學2年級在馬祖校區上課外,其餘3年均回到海大的基隆校本部上課,藉以達到多方共好的合和結果。

順此說辭的相關推衍,包括有:首先,倘若係以在地升學為其海大馬祖校區的設置宗旨,那麼,一則無論是內含或外加的名額,究竟是要有多少位連江縣甚或是北竿鄉的在地學生就讀海大馬祖校區,才算是合乎比例原則及其對於公平性的訴求;再則,即使是達到免於離鄉背井的奔波之苦,但是,此一硬性規定是否同樣也逕自剝奪了在地莘莘學子增長見聞的轉化機會,更遑論於「大學」作為學生個體用以啟動社會流動的多元學習良機。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倒不盡然是聚焦在海大馬祖校區的正式啟動,而是連江一縣究竟有多少的生養條件,得以提供在地或外地學生向上提升的個人資材、社會資本或競爭資糧。

其次,回應海洋大學對於外島馬祖校區的策略規劃,其所採取的運作模式,固然是它小而美的務實考量,但是,僅是鎖定「海洋生物科技系」、「海洋工程科技系」和「海洋經營管理系」這三個系組,在其嫁接海洋大學與『連江縣海洋資源』貫通關聯的同時,宜是要有進一步的結構性探索,畢竟,姑且先不去論及到這3個系組背後有無吻合讓1個學院得以穩健運作的經營規模,單就學院之內和學院之間所應該要有的橫向、縱向資源聯結,這對於學生能力的充權和培力效果,還是有待商榷,更遑論於只有大二這個學年駐留馬祖,如此一來,更益突顯某種的形式意義是遠大於實質效益的能力賦與,以此觀之,對於這三個系組的學生來說,未嘗不是某種『金馬獎』的另類從軍樂。

准此,無論是從校方、學生、老師或是社會大眾等多方角度來看,此一略帶實驗性質、學士學位學程以及合計只有90名生員的小型校區運作模式,雖然是祭出包括由連江縣政府所提供馬祖校區就學期間每人每年一萬五千元的就學津貼、由海洋大學提供馬祖校區就學期間每人每學期一萬五千元的獎學金、由連江縣政府和海洋大學共同提供每名約3萬元的優秀新生入學獎學金、提供100%的住宿床位、由海大校方提供每個月往返台灣的交通補助以及在學期間規劃至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地區企業學習等等的誘因條件,但是,相關的配套措施是有它審慎以對的必要。

總之,依照海大的官方說貼,馬祖校區的策略規劃,自當是可以展現包括「創新、跨領域教學模式」、「培養實務高階人才」、「雙專才提升競爭力」、「位置優接軌全世界」在內的特色、優勢,只不過,回應於『先有機會改變,才有改變的機會』的關懷旨趣,那麼,包括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抑或是知識流的馬祖校區或連江縣政府,是否已經從容以對這一群莘莘學子用以相迎人生蛻變的改造工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