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包括台灣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於日昨共同宣布將啟動台灣高教史上最大的大學合併案,倘若三校合併成功的話,學生的人數規模將直逼三萬兩千人,甚至於有機會一舉超越龍頭的台灣大學,以成為台灣人數最多的大學。

基本上,回應北、中、南這三間科技大學的策略聯盟舉措,相關的提問包括:該項的教育行政作為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什麼樣預期和非預期的發展後果?就此而言,從上述三校的共同宣布行徑,不難窺見到主要還是從本位主義的我執角度出發,甚或是標舉出學生人數至上和校務經費擴增的浮誇思維,如此一來,不僅無視於當前包括公、私立在內的諸多高教發展危機,更是呈現某種的自我保護主義,顯然,此一偏頗的認知基模和心靈結構,何嘗不也是顯現出來當今的國立大專校院,所隱含城堡山頭和欠缺病識感的『不為牛後主義』。准此,在這裡所衍生出來的第一層思辨乃是:如何扣緊認清結構限制的『斷』、超脫狹隘自我的『捨』以及追求無限賽局的『離』,藉此了解單純併校舉措的背後,理當是要更進一步擴及到對於涵蓋「公-公併」、「公-私併」、「私-私併」、「綜合-科技併」、「公退場」以及「私退場」等等不同選項之於高教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及其變革計劃的綜融考量。

至於,第二層的思辨則是鎖定該起公公併校的工具範疇議論,誠然,乍看之下乃是取其台科大所專精的科技及電資領域、雲科大在工程及設計領域的頗具聲望以及屏科大主攻農業及獸醫且校地廣大的發展特色,藉此共同打造一所旗艦型的『台灣大科大』,只不過,一方面上述三所科技大學各自的殊異領域,是否有其引領風騷的不可替代性,這一點不盡然是因為合併所帶來的教職員、學生和經費,便可以迎刃而解;連帶地,長久以來,高教市場裡齊一、相同或類似的系所規劃方向,也這使得三所科大的加總,是有它加權減量的可能性,換言之,美其言是取其『同中各異』的發展特性,但是,『異中有同』之於學院系所重疊性的尾大難題,這才是啟動併校工程的艱困所在。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姑且先行不去論斷併校的可行與否,但是,理應是要針對個別的「1」,以思索各自的角色定位和組織蛻變,而此一創造性的轉化工程,其所直指的是更要有「1>3」的自我挑戰。

總之,上述的公公併校構念,一方面說明如何讓公、私立大學的運作經營,回歸到競爭存廢的市場法則,那麼,對於國立大專院校的保護主義,是有進行通盤檢討的必要,藉此避免出現從公立到私立以迄於從綜合到科技之於高教發展階層深化的馬太效應危機;連帶地,3所科大的合併構思,充斥的盡是「1+1+1>3」的『加法』思考,而非是精兵以對的『減法』思維,也就是說,量的精簡並不等同於質的有效提升,更遑論於學校競爭能力的增進,還是要回歸到早已經是擁腫不堪的高等教育及其潛藏的市場運作失靈,如何進行通盤、整體和全面的有效變革。

因此,當務之急不在併校舉措的各自逃命,而是高教主管當局和公民社會是否無視或縱容於巨靈怪獸如『高教』的脫序、迷亂發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