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隨著跨國婚配的經驗現象,已經蛻變成為台灣一地某種集體的客觀事實,這使得藉由生理、心理、社會、認知等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的發展介面,當可窺見到這一群外籍配偶們深根台灣以尋找安身立命所在的若干端倪。

誠然,來自於婚配兩造的各取所需,就其多元文化家庭的組成之際,業已啟動一段殊異的人生道路,畢竟,主客觀條件的伴侶擇偶因素,多少摻雜了諸如改善家計、傳宗接代等工具性意圖,如此一來,婚後的家人關係經營,可能會因為生子的照顧、公婆的照護以及家事的照料,而無法催化出來愛戀情愫的加分效應,更遑論於日積月累的情緒拉扯所招致的家暴情事。冀此,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究要去面對家庭生計的經濟議題及其『外力』之於人力資本的有效運用,連帶地,相與關聯的命題考察,是有它商榷之處,這是因為:

首先,扣緊「生理範疇」的論述考察,即便外籍配偶已經來台許久,但是,青春的歲月還是擺盪在懷孕產子之『生產力』及其肩負家計之『勞動力』的相互拉扯,因此,大都是採取另類打零工的兼職方式或是勞力付出的低階勞動型態,而此一糾結著照顧、照護、照料和照應等非典型的生活調性,就其生理狀況的積累負荷,如何有其能夠喘息休憩的生養條件,還是終究會因為百事哀的貧窮議題,而讓多元文化的家庭情事一發不可收拾,像是代際之間的不當對待、親密關係的暴力相向等;連帶而來的「心理範疇」,除卻他鄉遇故知的姊妹淘所可以提供情緒性或工具性的相關支援外,此一外配同鄉的次文化集叢,亦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觀察指標,畢竟,侷限於用以履行家戶之內的多重角色扮演,加諸在外籍配偶身上的盡是孤獨性存在和存在性孤獨,以此觀之,相關社會融合的變革工程,是有需要從破解多元文化家庭的門戶、門檻做起,藉以避免自我性和社會性的人身隔離。

准此,來自於身心範疇的考察論述,一方面指陳出來的是外籍婚配的跨國婚姻,因為和主流社會的儀軌習性有些距離,以至於只能加快傳宗接代的落後進度,如此一來,自然也會加速損及到對於環境應變的生理條件;尤有進者,為人妻、為人母和為人媳的角色演出,也有如退休的長者般,入境來台之後隨即迅速被邊緣化於主流的生活型態裡,至於,諸如公婆百年、老公退休抑或是守候子女責任的暫告一段落,這也使得階段性任務的社會投入,而讓「社會範疇」的論述考察,成為當前『外力』的重要觀察指標,畢竟,從生理、心理到社會的範疇轉換,不單單只是場域別的改變,而是隱含整全多層的翻轉,遠地不說,過往是家庭照顧者的外籍配偶,雖然是因為全職工作而成為另類的社會新鮮人,但是,長久下來的社會性脫節及其年齡漸增的弱勢競爭力,也讓這一批跨國婚姻配的『外力』,會因為人生地不熟或學歷文憑的結構性限制,欠缺了翻轉人生的職涯敲門磚。

無疑地,欠缺創造性人力資本轉化的『外力』,已然是淪落成為某種補充或替代性質的次級勞動力,用以填充辛苦、污穢、危險之類的3k產業勞動力,如此一來,『移工』與『外力』的一線之隔,就不僅止於從外籍勞工到外籍配偶或是從國際移工到公民資格的身分轉變,而是擺渡在現代階級社會裡的『移工』或『外力』,都是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及其衝擊性影響的結構性被害,這當中對於『外力』的殘害更是遠超過於『移工』族群。

總之,對於這一群日久他鄉是故鄉的『外力』,台灣社會還是掉以輕心且忽視『外力-女力』的存在價值。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