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報載有鑒於近期國際間麻疹疫情嚴峻,尤其是東南亞及東北亞等國家,甚至於美國所爆發之疫情蔓延程度已創27年來最多病例數,致使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警告,美國有可能失去麻疹絕跡的地位;與此同時,國內也陸續傳出疫情,因此,桃園市為國門之都,市政府評估麻疹疫情傳播風險高,為防止疫情於社區傳播,桃園市自即日起至7月31日止,針對設籍桃園市1981年(含)後出生,年齡為20至38歲的居家保母以及近期內將前往疾病管制署公布為麻疹流行地區且家中有未滿1歲幼兒之父母,專案補助接種1劑MMR(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一事,然而,就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的重要性而言,針對其所限之補助對象別實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性。

首先,我國自1944年制定〈傳染病防治條例〉後,因應全球化的社會變遷以及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防疫的必要性,於1999年修正為〈傳染病防治法〉,國家機器透過成文化以顯示對傳染病防治一事的嚴肅看待,以確實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然而,針對近期麻疹再度流行一事,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本年(2019年)度截至5月22日,全國累計有94例麻疹病例(63例為國內感染、31例境外移入病例);桃園市累計16例麻疹個案,除1例為5歲、1例15歲及1例44歲外,其餘均為20至35歲年齡族群,冀此,顯示出1981年以後出生之成人麻疹抗體可能衰退導致容易感染麻疹病毒。

再則,依據勞動部2019年4月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移工人數(不含外籍專業人士)約為65萬人,按國籍分人數多寡,依序為印尼、越南、菲律賓及泰國為前四名,至於,移工之縣市分布人數以桃園市10萬人居冠。有鑒於麻疹是傳染力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人類為自然界唯一之宿主及傳染窩,病毒會在空氣中停留大約兩小時,沒有注射過疫苗的人接觸到病毒,很容易被傳染,對於移工的流動、走動、移動與變動自然會牽動疫情的蔓延與擴散,疫苗注射的補助理應將移工列入施打對象。

事實上,雖然我國自1978 年起,陸續將麻疹相關疫苗納入常規接種後,病例已大幅減少,又,2009年疾病管制局針對幼兒原訂於出生滿12-15個月接種之第一劑MMR疫苗提前為「出生滿12個月接種」,但是,由於來自母親的抗體只能持續至出生後6 至9 個月左右,故至接種年齡前,保護力將會出現空窗期,可預防的疾病將會再度失控蔓延,這當中除去全球化的人口流動導致疫情蔓延難以掌控外,積極性的檢疫與防疫措施自當是疫苗注射不漏打,出入醫院或人潮密集之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疫苗的幼兒至麻疹流行地區。

總之,預防麻疹,最好的辦法就是注射疫苗,但是,宗教以及安全疑慮,是一般拒絕注射疫苗的人所最常提到的理由,就此而言,唯有透過衛教宣導以改變其認知結構以翻轉其認知基模以及對於疫苗安全性的專業把關,以減免民眾對疫苗的安全疑慮,透過國家機器的他律以及公民素養的自律以確保幼兒、家庭、社區、社會、國家,乃至於全世界人類的身心健康。否則,自1991年起台灣為配合WHO國際衛生潮流,增進國民健康,實施「根除小兒麻痺症、新生兒破傷風、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及麻疹計畫」之公共衛生的一項重大里程碑,似乎是將難有實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