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世代(The Generation X)

X世代中的X是由英文字Excluding的字母『X』而來,一般寫做「eXcluding」,是故,有著「被排擠的世代」的隱喻,然而,從多數文獻界定X世代的定義是指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下一世代,專指介於1965年至1980年出生的人,也就是說,在2019年間是處於39歲至54歲的成年人,雖然X世代這詞彙最早出現是在被譽為「戰地之神」的匈牙利裔美國籍傳奇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 於 1953年在英國的Picture Post及美國的Holiday刊出的相片特輯(Photo-essay)中寫到「我們稱這個未知的世代為X世代,這世代中,我們意識到,縱使我們滿腔熱誠,有些事情還是憑我們的財力及能力都做不來的。」(We named this unknown generation, The Generation X, and even in our first enthusiasm we realised that we had something far bigger than our talents and pockets could cope with)。但是,直到1991年,加拿大小說家道格拉斯·柯普蘭(Douglas Coupland)出版的同名小說《X世代:速成文化的故事》,這使得X世代這個概念在1991年之後,瞬間成為流行的一個生活型態名詞。
在美國,於1970-1980年之間二次石油危機所導致的經濟不景氣,從企業外移、重整、裁員以及離婚與單親家庭比例節節上升,造成X世代成長期間面臨著大環境的不安定,因此,中高學歷、相對低薪、低福利、從事服務業、喜歡在購物商場消費低價但是跟得上流行的商品以及相當容易受到媒體影響等都是X世代所具有的特色,舉凡新聞、時尚、運動等重大消息,也都具有影響他們人生觀的決定性。再者,受到女性主義崛起以及勞動市場的需求影響,X世代的母親多半是職業婦女,因此X世代青年受到在家規範的時間較少,與此同時,也就發展出來X世代所具有的特殊裝扮,如穿眉環、刺青等具有個人特性的風潮。
然而,因全球化的推波助瀾,這股世代風潮很快地從西方流傳到東方國家,至於,臺灣社會向來深受西方媒體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歷經1987年解嚴後,臺灣社會力獲得舒張的機會,媒體的發達、股票市場的蓬勃發展,使得臺灣社會展現赤裸裸地權力與財富重分配過程中的現實與強凌弱的一面,換言之,相較於戰後嬰兒潮世代而言,X世代是出生在較為富裕的社會環境,不僅更能掌握資訊,使得學習能力足以支持個人特立獨行的風格,進而能夠產生自我保護、追求個人成就以及現實感強烈,也就較於著重生活品質。
總之,X世代夾在戰後嬰兒潮世代和千禧世代之間,是一個夾心餅乾世代,對此,X世代便是世代衝突的開始。
資料來源︰Bruce Tulgan(1994)。Managing Generation X :How to bring out the best in youth talen。李根芳譯(1997)。X世代的價值觀。台北,天下文化。
延伸性概念︰戰後嬰兒潮世代、三明治世代、E世代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