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威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學分班學生)

 

台灣低薪、高房價,年輕人買不起房,這已成為一項既成的事實,最近與在科技公司上班的朋友聊天時談到,就算月薪約8萬的他,大概也要工作一甲子才能買得起一間像樣的房子。買房成了年輕人一輩子高不可攀的夢想,甚至有人放棄買房,不想被房貸綁住,更考慮如果沒有另一半,會一直租下去。

《報導者》曾統計全台10年來雙北的租金變化,發現呈現普遍上漲的趨勢,且現今租屋市場仍有許多「限女性」、「限學生」等社會排除下,中高齡男性淪為相對弱勢,租屋時常碰壁。領取基本工資的除青年與基層勞工外,還包括獨居老人、弱勢族群等在買不起房子情況之下,只能租屋,但現有租屋市場下,這些族群可能面臨社會歧視或排除,乃甚至落入高風險的居住空間之中,對此,當高房價成為台灣年輕人惡夢、租屋市場也對老年人等弱勢族群不友善之際,德國如何處理「住」的問題,成為值得台灣借鏡地方。

據2017主計總處調查,台灣房屋自有率高達84.83%,而據中央社報導,台灣房屋自有率和他國相比處於偏高水準,顯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與買房是為投資與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撼動。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指出德國全國住房自有率約43%,相對於世界平均約六成而言已經偏低,反之,房屋自有率偏低的德國首都柏林「租屋率」則高達近85%的,德國政府規範房東不可任意調漲租金,惟有當房租低於相似房屋租金時才可調整,但世,也不得超過三年漲20%,如果房客都有正常交租無特殊理由不能叫房客搬走,就算有特殊理由要讓他走,房東也要付房客一大筆錢,還包括要替房客找到下一個住的地方,這些種種在德國已是國民共識。因此租房成為德國人安身立命的選擇,中低收入戶、年輕人、獨居老人、移居者等也不必擔心流離失所,這些規範對台灣房東來說,如同天方夜譚般的無法想像。

德國也不像台灣有把買房炒地作為「投資」的市場習慣,這其中一個原因在德國的國民年金保險、退休制度相當完善,未來的晚年生活透過國家退休金制度完善照顧,並沒有像我們一樣把房子當投資;除此之外,德國金融政策上也是長期支持租賃產業而非房屋買賣,倘若建商蓋一棟房子要當出租住宅的話,可享銀行融資優惠、企業稅賦優惠,也就是說,德國是從政策上鼓勵出租物件的產生,相形之下,在台灣的房地產則是拿來投資的,擁有房子的主要目的是增值、民間私有土地價格被建商養高,政府對土地態度也如同社會主流價值觀,土地是一種貨幣「誰出價最貴就賣給誰」,這很難跟德國一樣讓政府便宜提供土地、公開徵選社區計畫。冀此,如果價值觀沒有改變,制度面改革也是做不到應有的變革效果。

或許唯有當居住權益被重視、租房族受到保障、房子也不再是一種投資的道具,台灣年輕人才不在會被高房價及高租金給壓到喘不過氣,獨居老人也不在為「住」這件事所困擾,而德國柏林與台灣的差異確實值得參考,而近來韓市長爭取放寬中資投資高雄,使中資得以購買高雄房地產,反之,好多地方都嘗了中資苦頭,像澳洲、加拿大等,各國更因此針對外資購買房地產,都有其規範,原因不外是避免房產過熱不利民生。總之,對台灣而言,中資買房勢必要謹慎評估,這不僅是涉及國安因素,更是房屋價格一旦被炒高之後,年輕人就更買不起、租不起,有可能會更為加大貧富差距,此一『心態風險』又豈容我們輕忽看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