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元宵過後意指這個年節的正式結束,但是,對於出嫁的女兒要在大年初二回娘家的這項通過性儀式,是有它關乎到「女力崛起回娘家」的延伸性思考。

基本上,回娘家的舉措,主要是對應於傳統社會的風土民情,然而,時至今日,從締結良緣到家庭組成的人生大事,這早已出現重大的轉折變化,這使得所謂的『回娘家』現象,是顯得有些的反差和突兀,畢竟,糾結在『回娘家』的背後,實則隱含著『回—娘—家—娘家—回娘家』諸多的人文組成和互動內涵,這是因為:首先是關於『回』的考察論述,除卻去謹守傳統的習俗外,在尋常的日子裡,多的是在娘家同住或搭伙共餐的權變措施,因此,所謂的『回』便成為先回夫家守歲後再回娘家的儀式性作為,如此一來,固然是顛破了傳統嫁雞隨雞的公婆同住模式,但是,就其所產生從結婚到旁系、姻親之微妙移轉的親情倫常關係,說明了傳統以父權、夫權或子權為綱要的家庭運作型態,業已出現明顯的變化,更遑論想方設法於短暫停留或乾脆不回夫家的截然切割;連帶地,女力崛起的浮雲遊子,『回家』這一件,就不再是侷限於娘家或夫家,而是女大當嫁的傳統遺業,要如何與時俱變於從不婚到單親的多元選擇。

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就不全然在於制度變革或文化習性,而是該項先於、早於和大於個體存在的社會力(social force),要如何因應於社會變遷以找出一種衡平的運作力量和連帶基礎,畢竟,從『回』到『回家』的背後,盡是多樣的排列組合,像是住夫家回娘家拜年、住娘家回夫家守歲、回娘家或夫家的先後順序與時間前後、乾脆各自回到個別的家抑或是年節出國以規避回家的恐怖夢靨以追問它到底是回娘家還是回夫家等;連帶地,嫁接在少子女化、獨生子女化及其不婚、離婚、再婚、老少配婚、同志婚等等的變遷趨勢,這使得回娘家或是回夫家背後所要傳達的親情倫常維繫,這會是年節通過性儀式之於如何有效地守護多樣家庭運作的真義所在。

總之,變遷社會及其社會力所施加再「家庭」的衝擊影響,是有必須去正視『家庭學』的系統研究和典範建構;連帶地,雖然是標舉出「過年容易過日子難」的人性投射,但是,過年回家之『斷(認清事實)—捨(能捨即得)—難(若離若即)』的身心痛楚,似乎也是不亞於尋常日子的身心調適。

(本文並且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