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春節避冬的讀心感受之一,便是來自於從「第三歲月」到「第三人生」的知識分享,這使得回應人生序曲的自我檢視,這些概念內涵的解讀詮釋,是有它認真思辯的必要。

簡言之,第三歲月(the third age)之於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這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乃是平凡如妳、我,無論是那一個層級位階、教育水準、社經條件抑或是背景屬性,能否擺脫持續社會化過程所烙印的世俗眼光,藉此發展出真正的興趣,進而能助人、傳承和貢獻自己,以此觀之,第三歲月和第三人生兩造之間的對照,實則隱含從生理層次到心理等其它範疇;從靜態的生命週期到動態的生命歷程;從生命到生活或生機;從成名立萬的利己到利益眾生的利他;從個人主義的個體界限到社群關係的集叢範疇;從己身的單一世代到跨代的多代之間;從生存需求到自我實現;以及從依賴到自主的通過性儀式或多重性蛻變等等的創造性轉化工程。准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也不盡然單純用來區隔第三歲月和第三人生彼此的優劣良窳,而是這樣的對比關照,是否得以引領來自於己身、制度以迄於文化等等多重面向的社會性改造。

事實上,關乎到第三歲月與第三人生的概念內涵,還是有進一步商榷廓清之處,畢竟,壓縮、急速的當代社會變遷,這使得無論是慣性使用的「第三歲月」或翻轉創新的「第三人生」,各自相與關聯的圖像(holistic picture),還是有待整全多層的綜融考察,就此而言,採借第三人生的知識照映,旨在於告誡自己: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因此,一種帶著走的應變能力和自我反思,成為相迎於年少的依賴、成年的獨立、老年的附屬以及不同人生歲月和生命曲幕而來的心靈結構重塑(the reconstruction of mind structure),這其中特別是攸關到『舊與新』、『變與不變』、『可行與不可行』以及『預期與非預期』的相互拉扯。

冀此,不同人生歲月的妳、我,理應要為不同階段、內涵與屬性的第三人生,開始進行必要的人生準備課程,特別是找出一種安身立命所在的人生哲學。

(本文並且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