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鵬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學分班學生)

近日報章新聞出現有關我國兵役制度要改回徵兵制的各種討論,我心裡其實有些心得和感想,除了我對於國防議題的關心外,更重要是我對國防的一些制度改革有些期待。回想起我在大學求學時期,曾抱著滿腔熱血的「軍官夢」考取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簡稱ROTC),ROTC這制度源起於美國大學培育軍官的另一個制度,藉由此制度結合民間大學生新思維給予嚴格的軍事訓練,並給予等同軍校生的待遇津貼,給受訓生在學雜費和零用金的補助,再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接受軍校的軍事訓練課程(依各種不同軍種至不同軍事單位),等大學畢業後授以軍官少尉階分發到服役單位(至少服役五年)。

基本上,現今的從軍管道已經是非常多元,不論是志願役軍士官班、飛行常備軍官班、士兵班等各種招生班隊可供青年報考,然而,根據我國憲法20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義務,這是曾服過義務兵役的男性們所熟悉不過的法條,但是,隨著我國兵役制度的轉變和調整,從2013年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開始(1994年以後出生)至2018年末代義務役結束(12月26日),以及到2018年12月19日進入全募兵的時代,這中間的轉型的過程中,募兵卻是遭逢到了不少的困境、挫折,不論在軍士官的培育或政治上的打擊,甚至人民對從軍的態度,整體感覺上對於這份職業不是那麼友善和尊敬;連帶地,因為兵源的短缺或國際政治上的壓力,讓徵兵制的念頭又重起,然而,這樣的政策轉變似乎並沒有完整的規劃和配套,對此,我個人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分析:

一、國家理念的重要性:
軍隊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心思想做為信念,以清楚告訴國民究竟從軍報國是為要誰而戰?為何而戰?這個理念不應該因為不同政黨的意識形態而有所動搖,必須要有堅定的國家信念,並且落實深耕全民國防的重要性。

二、軍事訓練需符合現代需求:
不管是徵兵制或徵募並行制,所有的軍事訓練必須符合現代戰爭、科技戰爭的新思維,甚至發展多元兵種,例如:軍訓護理、軍訓社工等後勤軍種的建置,進而可因應戰時或戰後的需求,確實結合退伍後返回民間第二專長的培力及運用,同時在戰時可以做為迅速動員的編制制度。

三、改變戰略思維:
現在國軍的編制上仍然以陸軍為主幹,但是,臺灣是海島型國家,四面環海,必須要建置現代化的海空軍,以掌握空權與海權的優勢,來因應臺灣海島地形,並且結合有效率的後勤補給部隊來進行聯合作戰。

四、給予服役軍人福利與保障:
我國在軍人的福利政策上,容易受到不同政黨的執政偏好而變動,這點政府必須認真通盤檢視,不論在軍人的服役環境、薪資待遇、退伍後的福利保障、在職訓練、升學進修機會等各種優惠政策,才能提升國軍的尊嚴和價值,建立起軍人的專業定位。

五、重視教訓考用推的升遷制度:
軍隊是也是國家一部運作的機器,軍人除了有良善的福利與保障制度外,更應該正視部隊體制的升遷管道,不論從哪種管道制度進來軍隊,必須落實軍士官兵各軍種及各軍階的升遷機會,以達到「學而訓、學而用、學而考」的公開透明嚴謹審核機制來汰弱留強,而不是利用個人關係背景或派系來決定升遷的依據。

綜觀以上個人對軍隊的分析,或許仍有不足的地方,不過,就我軍旅生涯的回顧,軍隊改革確實有必要的迫切性,從過去1950年代中期歷史上有「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建軍終極目標是反攻大陸,適應時代需求徵兵制度用於「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建軍備戰的思維,但是,隨著兩岸關係互動和戰略戰術上的求新求變,恢復徵兵制是否能真正解決國家安全和部隊的問題?還是只因應國際政治的壓力而走回頭路?又該如何說服國人編列更多的軍事費用來維持國防需求?最後,整體龐大的國軍體系,政府必須要能嚴謹正視,重新做出一個解構→重構→新構的新架構,以面對國防未來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