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症候群 (Sundown Syndrome)
在黃昏、傍晚或晚上時,有些失智症患者會發生焦躁、激動、吵鬧、大叫、甚至攻擊他人等精神行為問題,或原本就有的精神行為異常會變得更嚴重更混亂。並不是每位失智症患者都會有日落症候群。各家研究的結果差異很大,約2.4~66%的失智症患者會發生日落症候群,以在安養院的發生率較高,可能是其患者的失智較嚴重之故。
60多年前,醫師就已經發現日落症候群的存在,但是,真正的原因仍不清楚,對此,可從患者本身及環境因素兩方面來探討其可能原因。
(一)患者本身的因素有:
1.生理時鐘不正常,其生理狀況反而在下午或晚上時達到高峰。
2.白天太過勞累,到了下午體能就無法負荷。我們不也是在一日將盡,日暮四合的時候就不免覺得疲累、易怒嗎?
(二)和環境相關的因素有:
1.傍晚時照顧的人手不夠,又是安養院工作人員交接班時間,較無暇兼顧照護病人,造成病患精神不安或身體不舒服,因之混亂。
2.白天照光不足,干擾患者的生理時鐘。
日落症候群的治療,因人、因地而異,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可以由改善環境與藥物治療兩方面著手。例如:
1.在發生日落症候群的時間或之前安排一些患者可參加的簡單日常活動。
2.安撫病人,試著了解他,走入他的世界,或轉移他的注意力。
3.房間的光線要充足,減少不必要的噪音或吵雜的活動,以舒緩患者的恐慌。
4.對無法表達的病患,看看他是否身體不舒服,如關節疼痛、小便失禁、需換尿布等等。
必要時,需由醫師給與短效的鎮靜劑、低劑量的抗精神藥物或褪黑激素等等,劑量的調整,還需要照顧者及家屬的細心觀察及耐心配合,才能達到效果。
為了達到這些要求,需要盡量地維持病患的體能,在下午的時候安排一些簡單,重複性高的活動,讓他即使在判斷力與體力不佳的狀況下,仍可以輕鬆進行的活動,這樣可以有助病患度過這段時間,減少行為的干擾。
黃昏也是晚餐的時段,所以有時候病人會拒絕進食,這也常讓照顧者很困擾。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暫時安排簡單的活動,轉移一下注意力;等行為問題較穩定之後,再提供餐飲食物。雖然進食時間稍微偏晚,但卻可以避免正面的衝突,也可以兼顧到病人的營養狀況
資料來源:
陳亮恭、劉建良(2011)。〈西出陽關: 無故人的失智歲月〉。大塊文化出版。
劉秀枝(2015)。「日落症候群」。康健雜誌95期。
延伸概念:失智、長期照顧、現實導向
(本則小百科係由胡惠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