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中低收入孩子脫貧,衛福部去年6月推出兒童及少年未來教育與發展帳戶。一年過去,開戶的人數卻不到預期的6成。兒福聯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表示,參與的對象屬於最底層,執行的難度本來就高,許多人不是不願意參與,而是沒能力儲蓄,呼籲政府放寬門檻,幫助更多被排除在外,且有需求的民眾。

兒少教育發展帳戶已推行一年多,許多人已瞭解自己合不合格。李宏文表示「需要額外把錢拿出來,家長可能不是不願意,而是做不到」。許多民眾因失能長者的需要,被迫留在家裡,無法上班,即使每月拿出500塊,也有困難。

「執行率不漂亮,留了扣打,是不是可以讓參與的資格放寬?」,兒福聯盟早已多次向政府反映意見,卻未被政府採納。而衛福部今(17日)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及「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機會,都不應該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的寶貝」。李宏文表示,既然如此,就應將資源釋放,讓更多貧窮邊緣的家庭參與。

李宏文表示,許多偏鄉孩子因有共同持分的祖產,即使不值錢、賣不掉,也過不了不動產審查那關。因此,有貧窮事實卻無法取得資格,被排除在外。他建議政府,除將資格放寬,也應與民間團體配合,結合民間社工的力量,評估有需要的對象。

政府的案量一旦高,就無法做的細。若要協助民眾脫貧,需建立陪伴式的信任關係。不被信任,民眾就不會想去配合。李宏文認為,制度應增加彈性。例如領取年齡被限制在18歲,國中畢業、想創業的孩子,要得到資金就只能多等3年。

李宏文表示,政府單位因執行壓力,處處受限,民間團體卻能看見個案的細膩需要。若能結合雙方的力量,則可發揮1+1大於2的效果。對孩子多多益善,才不會出現「看得到,吃不到」的慘況。(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