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職業醫學科臨床觀察發現,近4年鑑定過勞的比例節節升高。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所長陳保中認為,很可能是跟申請案件量增加有關,過去勞工「任勞任怨」,比較沒有「過勞」意識,但近年勞基法修法後,提升勞工對過勞的認知,讓申請鑑定案件也隨之增加。

陳保中說,過勞有急性期及長期的認定,最單純是看工作時數。但過勞鑑定最難在於,即使是短工時,遇到壓力事件也算過勞,例如他就看過因工廠發生火災,負責工安的人員承受不了高壓而自殺,「但高壓怎麼定義,其實也很難。」

不過能被鑑定為過勞的案件,仍是以超過法規工時為主,且鑑定通過機會高。但陳保中坦言,許多行業並沒有打卡機制,要查司機是否工時太長,就得靠行車紀錄器幫忙,客運司機則是看抓住方向盤的時間長短,與工作前準備多寡。

此外,有時夜間長官傳LINE通知,雖不要求你馬上做事,「但動腦不算是工作嗎?」灰色地帶多。

陳保中表示,韓國有一項過勞鑑定的量化做法,就是去估算一周工作量相較之前,是不是有增加超過三成,例如工廠逢年過節訂單暴增,就容易出現過勞事件。台灣目前並沒有類似做法。

陳保中說,一般過勞事件如果沒有爭議,鑑定速度算快,但常常是公司拿出打卡時數資料,家屬卻說個案早出晚歸,雙方說詞兜不攏,就可能要拖很久。例如他最近遇到較棘手的個案,就是山隆通運司機過勞事件。

山隆通運司機呂智偉去年3月在送貨途中腦出血倒下,送醫後於5月急救無效死亡,留給妻子最後一句話是:「貨怎麼辦?」身為隨車助理妻子認為,公司班表只有出車時間,但先生有「隱形」的理貨時間,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

該案已鑑定超過1年半,目前仍未結案。陳保中呼籲,民眾平時要將工作資料都留存,愈是客觀的資料,愈能加快鑑定速度,還給勞工公道。

(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