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105年至114年執行「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預計於115學年度終止,包括清大、中興、中山等三校的學士後醫學系將熄燈,學界疾呼,勿讓三校熄燈,否則將是糟蹋教育資源。衛福部長石崇良今表示,經重新評估偏鄉醫療量能,公費生職涯發展及貢獻,決定重啟公費醫師培育計畫並為期10年,由於相關學費已納入明年度預算,目前將修正計畫後,盡速向行政院報告。
石崇良說,計畫重啟後,考量公費醫師名額及培育公費醫師資源的投入,而公費醫師需有同儕,而提供清華、中興、中山三所大學學士後醫學系30個名額,義守大學30個名額,慈濟大學10個名額,台大、陽明交通大學、成大、輔大各有5個名額,共150名,不影響一般自費生1300位名額。
相較114學年度收取公費生學校,115學年度未納入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石崇良說,這三所大學培育一般自費生辦學經驗久,學生人數多,公費生制度重啟後,盼以公立大學優先,減輕學生學費負擔。其中,慈濟大學位在醫療資源不足的花蓮,需公費醫師挹注,輔大則有輔大醫院支撐。至於,105年入學的公費醫師將於明年投入偏鄉服務,將持續評估人力需求及滾動式修正。
對於醫界不滿計畫重啟,石崇良將主動溝通,但因目前每萬人口醫師數估算,花蓮因有慈濟醫院,每萬人口醫師數為35人,高於全國的23人,但花蓮仍屬於非醫療資源過剩地區,且隨著人口高齡化,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仍十分緊繃。
另,未來就讀醫學系的學生可能會擴展到新興科技研發等領域,不一定會進入臨床服務。長久以來,衛福部委託國衛院針對未來新興的醫療型態進行評估,於108年開始針對內外婦兒急診及神經內外科,陸續進行醫師人力評估,預計116年進行整體人力評估且公布結果。
石崇良表示,公費醫師制度在10年前曾辦過2期,之後停辦一段時間,但民國100年內、外、婦、兒、急診醫師五大皆空時重新檢討,於105年重啟計畫,當時設定一般自費生1300名員額外,新增公費醫師員額,其服務年限為醫學中心訓練後,需下鄉服務10年,同時有助公費醫師職涯發展,並搭配「醫中資源偏鄉計畫」,不讓公費醫師在偏鄉孤軍奮鬥,而以由體系組織方式,提升偏鄉醫療品質跟人力。
隨後,民國110年公費醫師計畫加入學士後醫學系員額,讓擁有大學學士學歷又想投入醫療行業者,可以獲得跨領域的專長,而就讀學士後醫學系學生畢業及完成訓練後,需到偏鄉服務8年。
石崇良說,經考量偏鄉醫療量能,公費醫師貢獻是很大的,如位在偏鄉地區的部立醫院中,約6成醫師都是公費醫師,其中,金門醫院公費醫師占比高達93%、澎湖醫院占70%,換言之,若沒有公費生制度離島、偏鄉醫院將面臨嚴重醫師荒。
因此,公費醫師制度對於偏鄉醫療人力的挹注十分重要,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所需要的醫師科學家人才是跨領域的,為國家未來醫療生技產業做出貢獻,因此要善待公費生,而不是讓他們簽下一個賣身契,再偏鄉服務,提供的是一個可長可久的職涯發展。因此,重新評估後,決定持續辦理及提出10年公費生培育計畫。(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9.0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