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少子女化所缺少生員的發展危機,教育部將以開放式大學的理念,對於沒有大學學歷或是想要拿第二張大學文憑的民眾,可以不必受限於每學期必修學分數的限制,而以更為開放、彈性的學習方式和課程,也就是說,不必受到現行四年內需取得學士學位以及每學期最低修習學分數的相關限制,同時也無須辦理休學,只要是在十年內修畢就讀學校畢業學分,即可取得學士學位,至於,該有的助學貸款等協助或福利一樣都會照樣享有;連帶地,為了滿足培養第二專長之需求以及提供跨領域學習機會,針對未取得學士學位與想取得第二個學士學位者,教育部也分別規劃「大學進修部四年制學士班彈性修業試辦方案」和「大學校院辦理多元專長培力課程」,藉此讓開放式大學的精神更為豐富。

誠然,上述相關的教育行政作為,在某種程度上被突顯的還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威權宰制心態,而非是藉由此一高等教育膨脹的退場機制,以思索高教體質如何得以長治久安的蛻變契機,換言之,倘若是為了減緩少子女的生員缺口,那麼,該項可以續讀十年的權變措施,究竟讓所謂的高教危機可以紓解到什麼程度及其又可能衍生出來那些預期與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畢竟,當前的高教亂象理當是有要從供給兩造以及外部環境,以進行綜融性考察的必要,而非是逕自以需求端的學生數量,為其可行且有效的解決之道,畢竟,一則相互搶食的高教供給端,再加上少子女化的生育模式,因此,覬覦可續讀十年或是第二學位以填補不足的學生人數,此一供需落差的可預期景況,依然還是「結構性受害」的必然結果。

就此而言,如何找出高等教育培力的主體性,這亦指陳出來上述相關的舉措,既可能是緩不濟急更會將大學的高牆一舉推至難以收拾的境界,誠然,當前『入學不一定從嚴,畢業卻是從寬』的人才育成方式,其所造成的戕害就不單單只是高階的學位文憑到處充斥,而是在其競爭能力羸弱的內在深層裡,欠缺一種學習的動機和驅力,此一學習動力的不足、不夠及其所造成的衝擊影響,自然是要擴及到從畢業走入社會之後到更為長遠的職涯規劃、從工作謀職的生計所得到更為多層次的經濟安全保障,以迄於從外在行為到認知態度而來的心靈結構塑立,諸此種種又要如何模塑以成為地球村之於世界公民一項夠格且適任的角色扮演?

總之,見微知末以檢視上述教育部的因應措施,應該要被提點的乃是:何以大學殿堂的陪伴與培力,未能將學涯、職涯與生涯統整於從『因為學習產生習慣、因為習慣產生慣性、因為慣性產生以及因為性格而得以改變命運』的胸襟視野?

「少子化缺學生,教育部開放大學最長可讀10年」,好一個應該要被討論的公民社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