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有一位醫療背景出身的立委在立法院質詢環保署,指稱說:站在婦產科醫師的立場,建議要解決缺電問題,最好是晚上10點之後就採行限電措施,特別是要大家早點下班以早點回家,10點過後就不要看電視早點去睡,也不要開電燈,如此一來,就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的少子女化的問題,至於,這樣的質詢也獲得環保署長當場點頭表示同意。

事實上,對於該起一問一答式的突兀劇碼,雖然是引來社會大眾的輿論撻伐,但是,在其提問與回應之間,卻也透露出來若干的端倪,而值得加以進一步深究,這是因為:首先,提議晚上10點過後要採行限電措施的質詢內容,背後究竟是要傳達那些政治權謀、政策導向或政事行銷的多重目的,就此而言,關乎到深夜的限電舉措,癥結點就不全然在於時空錯亂的匪夷所思質詢,而是限電一事所糾葛的能源危機,這已經是一項鋪天蓋地的滾動影響,因此,要如何因勢利導於思考從日間到夜晚或整天、從民生到工商業用電以迄於從節電到能源有效配置的相關提問,這才是成熟的公民社會要嚴肅以對的。

連帶地,晚上10點過後是否要嚴格執行該項的限電措施,這也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而是一般民眾的國人妳、我,是否已經將缺電所積累的整體性發展危機,納入為認知基模的心靈結構一部分,藉此讓認知、態度與行為這三者獲致內在貫通的改變效果,以此觀之,該起彷如無厘頭的立院演出,社會大眾置身於事外的淡然立場抑或是無關痛癢的麻木不仁知覺,這才是議題現象的考察重點所在。准此,晚上10點過後的限電思維,關鍵點就不在於措施本身是否可行,而是該項的缺電危機,究竟有無從環保署到經發、勞動、衛福等各目的事業機關以迄於從政府到業界或民間,藉以建置成為一項國家安全議題的風險管理機制?

總之,關乎到缺電危機的各種應變措施,就其作為一項可資論辯的公共政策,相與關聯的言談論述,終究還是欠缺某種社會連帶所應該兼具的公共性,以至於,讓很多的問題討論不僅模糊失焦,抑或淪為某種的民粹主義甚或是犬儒主義(Cynicism)的理盲與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