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結合不少勞權、環保、社福以及環境等團體倡議者的奔波與努力,「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在2017年年底達成串聯門檻,並將於今年1月28日正式成立。公益團體不想要只有「做功德」,拒絕被雇主道德綁架,首次挺身將非營利組織產業工作的產業疆界做出界定與整合,以產業工會的形式替全台所有NGO、NPO團體撐起保護傘。

歷經1年的串連與醞釀,「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已經成功招募來自社福團體、環保、勞權、政治工作倡議團體超過30人的NGO工作者,包括「法律扶助基金會」、「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等大型非營利組織都有成員參加。

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行動聯盟理事長、工會發起人之一周于萱表示,工會的成立將替所有在非營利組織產業的受雇者爭取更好的勞動權益,包括加班不強制換補休、爭取被迫做功德的加班費等。

相較於一般商業公司、企業經營,非營利組織的受雇者往往在勞動權益上的剝削更難以爭取,雇主經常以「犧牲奉獻」、「經費不足」等心態來拒絕給付加班費、給予合理勞動工時,而因為非營利組織多半是以公益、服務性質為主,受雇者也得面臨道德勒索的超負荷業務,幾乎連加班費也沒有,拒絕慣老闆反而難以啟齒。

像是勵馨基金會作為性別公益團體,一名勵馨的成員就說,過去曾倡社福團體應該解除每日工時12小時的上限,也多次被內部員工爆料帶頭剝削,高工時、高壓的環境讓基金會成員流動率也高,甚至被傳出將政府補助的年終獎金中飽私囊。

周于萱表示,勵馨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型非營利組織,都還只是冰山一角,有更多的公益團體仍然打著「犧牲奉獻」的口號,要求受雇者無償付出。國內的NGO組織的流動率極高,部分留下來願意繼續為議題、為不同領域發聲的人,周于萱說,他們也有權利爭取跟一般人一樣的勞動條件。

周于萱認為,其實跟一般的雇主比起來,這些NGO團體的雇主可能更有協商與談判的空間,畢竟他們願意來到組織內,多少是懷抱著議題理想、公益精神,但即使號稱進步、高呼人權,這些老闆、雇主對於勞動法規其實都是模糊不清。

因此,工會的首要任務,將擴大舉辦勞動教育,透過工會來串連各類型不同NGO、NPO的勞教,規劃系列勞動法規與實務運作課程,讓老闆與基層勞工,都能清楚現行勞動規範。周于萱舉例,自己本身也在主婦聯盟服務,透過她與辦公室的討論和小型講座,不少同仁才知道哪些合法、哪些不合法,有足夠的知識與理性來與雇主溝通。

而台灣的非營利性組織,不是超大型的機構,就是不到20人、甚至是5人以內的微型組織,光要湊齊基本發起工會的30人門檻都有困難。若發生勞資糾紛,勞方幾乎是毫無抗衡的能力,也沒有談判的空間。台灣連有營利的企業工會覆蓋率僅7%左右,遑論以公共服務的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將努力號召小型的NGO、NPO加入,成為他們的靠山。

「工會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慢慢把散落各地的孤兒聚集起來,發揮他們的力量,去爭取符合《勞基法》的權益。」不管是大型的機構,還是小型的組織,只要是符合非營利性組織的社團法人、財團法人,都可以加入工會,周于萱說,以產業工會的方式,來涵蓋這些會員,也較能解決人數、會費不足的問題。

周于萱舉例,自己曾有一個在某學術領域學會服務的朋友,整個學會只有3個員工,以及1位約聘的會計,因此她必須負責學術周報、會議通知,以及出納、文書、行政等通通包辦,每天超過12小時工時、上班到半夜11點,甚至差點患上被害妄想症,精神壓力極大。若當時有「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這樣的組織,其實可以給予這些案例更多協助與支援。

工會未來的任務,除了要替產業中的受雇者爭取加班不強制換補休、合理的加班費,也希望能夠推動團體協約,盡力爭取薪資成長的空間。(時事新聞來源:上報,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