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慧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新政府上任後,積極推動所謂的新南向政策,藉此試圖凸顯臺灣本身的經驗與能力,並且結合新南向國家的需求與潛力,以為臺灣經濟尋找一條新的出路,其涵蓋的議題和對象範圍頗為廣泛,諸如全球化投資與環境保護、計劃性移民政策、創新產業合作、政策論壇與青年交流平台等等,事實上,除了經貿議題上的定位著力外,納入臺灣內部社會、經濟結構轉變的事實背景及其影響因素,更是該項政策主要的評估和決策重點所在。

對此,新政府指出「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核心,重視人的需求,持續推動人才培育的動能,然而,要與東南亞各國人民建立起新夥伴的信任關係,強化合作網絡的管道,「人」這個要件自然是攸關到此一政策的成敗關鍵,就此而言,無論是在投資、人才或文化的佈局上,來台的外籍配偶和移工反而是我們有利的社會資本,同時也是發展南向的最佳嚮導,截至2017年,全台新住民人數已超過50萬,新住民生育子女數也突破35萬人,業已成為臺灣五大族群之一,新住民的茁壯實乃是臺灣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重要象徵。

誠然,在面對社會、經濟結構快速變遷下所帶來的多元族群文化議題,就其所進一步涉及的公民權益、社會流動和語言教育等等層面,台灣一直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歧視、藩離,處處顯現出來對於這一群外團體的刻板印象和偏見歧視,即便是提供相關的協助,亦多以同化(assimilation)的認知基模運作,對此,要改變社會大眾的態度行為,實行多元文化教育會是一項最佳的改善之道,對此,加拿大哲學家Charls Taylor指出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概念,藉此指涉出來各個族群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並且要以無偏見多元開放的視野,增進彼此的相交理解。換句話說,培養提昇國人的文化智商(Cultural Quotient,簡稱為 CQ),以塑造一個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的友善移民環境,消除破壞排他性的族群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思維,從而排除長久以來將新住民孤立於弱勢團體(Minority group)的社會隔離現象,這已然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社會變革工程。

以此觀之,一個社會實際上包含了許多族群次文化的存在,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特性,以維持殊異的文化認同,以此觀之,要如何面對不同族群之間文化差異所產生的可能衝突,進而保障彼此之間的人身權利,這正是多元族群文化社會努力的方向,冀此,政府更應積極佈建和充權國人對於多元文化的認知觀念,消弭自以為優越的隱形歧視,藉此打破文化雙向交流的隔閡,也就是說,唯有透過包容性的跨文化交流橋樑,以讓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了解,理解和接納對方的生活習性與價值文化,進而發掘出雙方的需求及信任,朝向熔爐模式(The Melting Pot Model)抑或是多元論模式(The Pluralism Model)的多元族群關係應對模式前進,藉此打造出臺灣共融且共好的多元文化前景。

最後,人群服務產業的跨文化社會工作者在其服務輸送的過程,理應是要具備多元文化的能力及素養,這同時也是專業培力中的重要一環,包括有:覺察自己對特定文化背景群體的刻板印象和偏見、了解特定文化內涵和價值信念的知識以及運用各種溝通策略和工作方法的技巧,簡言之,增進社會工作者多元文化敏感度以及多元文化素養,這會是提供新住民服務的重要關鍵,如此一來,才能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務對象,發展出一套有效與貼近的整體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