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葳
(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時序進入冬季,在冷氣團所帶來的低溫之下,弱勢民眾的居住問題又再度浮上檯面,以去年(2017年)11月為例,北京大興區一處集合了小型工廠、倉庫和工人租戶的「多合一」公寓發生大火,造成19死8傷,使得北京市政府以清除安全隱患為其藉口,開始驅逐這一群低教育水平、低勞動收入和從事低端產業等等所謂的「低端人口」,雖然,該起事件的內在原因是當局擔憂這些低端人口擠壓北京市有限的資源及其可能造成的治安隱憂,但是,這些低端人口大多是外地勞工與低收入的基層民眾,他們只租得起北京室內的違章建築與地下室,對此,北京市政府包括在嚴冬中斷水、斷電、斷燃氣以及強行將屋內物品搬出等驅逐方手段,便有商榷之處。

對照於中國有「低端人口」,日本也有「下流老人」,這部分指的是日本近年大量出現老後的貧窮現象,這些人一天只能吃一餐,沒有醫藥費就醫,目前在日本約莫有六、七百萬人口,這其中約33%的長者是租屋,租金支出就佔了每月生活費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相形之下的在美國,一樣存在有弱勢族群的居住困境議題,美國社會學者Matthew Desmond(馬修‧戴斯蒙)在獲普立茲獎的著作<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中具體描述政府的居住政策失靈,弱勢民眾往往只能在租屋的自由市場中受到宰割,美國底層民眾住在沒有熱水、馬桶不通、暖爐故障的破爛公寓或露營拖車中,租金卻佔生活費的五至九成,一旦,付不出租金的話,就會面臨被驅離至生活條件更惡化的處境,因此,陷入無法翻身的貧窮循環中。

在台灣,去年(2017年)11月在新北市中和區一棟五層老舊公寓,因人為縱火造成9死2傷,公寓的二到五樓都是出租套房,四樓和頂樓加蓋的五樓,兩層約80坪的面積被隔成28間套房出租,月租新台幣5,000元,住在裡面房客有許多是外籍勞工或單身獨居者;同年的12月,在桃園市蘆竹區一間工廠二樓的違章鐵皮宿舍發生火災,6名外籍勞工不及逃生死亡,類似的案例在過去至少有5起,這多少點明出來弱勢族群面臨的居住困境包含租不起與租不到,也有租不好和租不穩定等問題,對此,根據崔媽媽基金會的統計指出,國內有九成以上的房東不願意出租房屋給獨居老人,擔憂老人身體狀況不佳或無人照應;有98%的房東不願意讓身心障礙者看屋,至於,對身障者來說,要租到符合所需的房子(包括屋外的無障礙環境和屋內的無障礙空間)更是困難重重,即使是有適合的房子,不是租金難以負擔便是房東不願承租或改裝。最後,對於社經弱勢者、單親或受暴婦女、身障者與高齡長者等不易租到房子,常棲身在屋況破舊且發霉漏水的房子或違章建築與頂樓加蓋等等相對不安全的住所,以至於對賭悲劇發生的衝擊影響。

對於居住正義的相關政策,我國政府除了提供弱勢租金補助,還有平價住宅、公營住宅、老人公寓、婦女庇護住宅與原住民住宅等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然而租金補助並無法完全解決弱勢族群面臨的居住問題,社會住宅除了有部分租金偏高外(如台北市聯開宅的租金定為市價85折,有超過八百戶月租金超過三萬元),數量也十分不足,截至2017年9月僅8,947戶,佔全國住宅比例約0.1%,相較荷蘭的社會住宅比例為33%、香港為29.25%、英國為18.2%、瑞典為18%、法國為16%、芬蘭為14%、日本為5.5%、韓國為5.5%,我國的建置明顯未臻完善,即便近年來政府推動包租代管計畫和興建社會住宅,計畫於2024年可以達成包租代管8萬戶以及興建12萬戶的社會住宅,這其中社會住宅保障也有三成名額是要給弱勢戶,但是,距離全國32萬多弱勢戶的社會住宅需求來說,仍然有一大段的差距。

「居住」涵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最為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且與貧窮循環息息相關,這部分無論在台灣或其他國家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然而,這項議題在台灣尚未受到充分的關切,而急需公民社會更多的投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