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某一地方政府社會局有一名公職社工師,自2014年起依法辦理包括育嬰假、侍親假、特休例假和辦理留職停薪,3年來幾乎無縫接軌,合計只上了7天班,但卻領走36萬元薪資、福利,消息一經傳開,自然是引來諸多的輿論撻伐,只是,潛藏於背後的黑天鵝,這也有其對應討論的必要。

首先,合計請了3年的育嬰假、侍親假、特休例假和辦理留職停薪,終究因為剛復職不久但旋即又要請假安胎待產,而引發社會局同仁的不滿,以至於讓潛藏許久的事情爆發甚或是一發不可收拾,就此而言,見報與上報而來的危機處理,指陳出來的是因為欠缺一套內控的管理機制,而讓掉以輕心的疏忽加惡成為包括政府機關、社政單位、公職社工師抑或是社工員專業自我的莫名戕害,畢竟,倘若結構性環境未能進行通盤的解套變革,那麼,此一多方共輸的結局下場,多少還是會出現在包括軍公教等等特定的職業人口族群身上,而無助益於問題的真正解決,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考察思辨斷然就不在於針對該名公職社工師的個人舉措,以進行無謂的道德譴責,而是此一個體範疇的道德危險行為,就其本質來說,實乃是一項理性判斷與合法選擇,如此一來,對賭的就不只是人與人性,而是制度設計究竟是如何誘發不同的人性面向,比如本善、本惡、本貪、本賊等。

其次,事情爆發出來的預期與非預期性果,這也是該起案例需要審慎以對的地方,誠然,包括月薪、考績、年終與補助等金額款項,都是依法行政並無偏袒或不法,但是,適法與合法的背後卻有其不佳的社會觀感及其拉扯的相對剝奪感,致使該起案例所預伏的將會是對於公務人員或是社工人員之於刻板印象的認知基模,如此一來,長期以來社工所努力自許的專業自我、社會認可,終究讓因為少數個案加總以成為某種從軍公教到非軍公教的社會認知失調,如此一來,這不僅是無法吻合不同職業對待的比例原則,反而會增生出來更多的職業隔離及其不必要的社會性成見與歧視,就此而言,用人單位或是人事行政機關理當是要有公開的說貼,藉此釐清事情演變的原委真相,從而找出一般民眾與其他同僚所可以理解的制度規劃設計初衷,否則,本末倒置的情緒對決,終究無法讓女性、女力的勞動權益還原所應該要有的文明化內涵。於此同時,作為中介性質的社工專業團體,更應該因勢利導於該起案例所可能被扭曲的社工專業形象,也就是說,這一起事件,既不關乎到公職社工師更無直接關涉到個人的作為,而是糾結於某種結構性的被迫與自願而來的人性思辨?

總之,該起頗有八卦味道的時事新聞報導,不妨可以扣緊比較、計較與相較的關照面向,藉以思索制度設計良窳的真義,對此,3年上7天班和請領36萬元一事,這已經不是議題現象的聚焦所在,更不在於全知且全能的制度規劃以逕自克服所有的人性弱點,而是一種向上提升的引領力量,要如何被裝備、增益與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