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經驗資料顯示越是依賴社會福利的經濟弱勢家庭,則是愈容易會陷入貧窮循環,乃甚至於有部分的福利依賴戶,因為沒有工作收入又嫌政府的補助不夠,此一經濟困窘的低落心情,往往就拿小孩出氣以至於出現暴力循環的迷亂現象,這使得福利依賴恐有陷入貧窮或暴力循環一事,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該項資料所指陳出來的經驗事實,當只是貧窮家庭整體圖像的部分側面呈顯,因此,在這裡的論述針砭就不單單只是關乎到『福利依賴』與『貧窮陷阱』之間的因果性討論,而是從致貧到濟貧、扶貧以迄於脫貧,究竟有無一套包括橫貫與縱貫的動態歷程分析,如此一來,對於福利依賴戶的片面想像經常會淪為某種的各自表述,而無助於對抗貧窮旨趣的通盤性考察,畢竟,無論是『福利依賴』或是『貧窮陷阱』,對賭的終究還是脆弱的人性誘因條件,因此,當各項給付的補助金額已經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那麼,受助人之於勞動就業的「意願問題」以及所增生之道德危險的「福利依賴」,既是主觀也客觀的多重面向呈顯,更切確的說,這也是受助的窮人與貧戶某種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論述真義除卻是對於人性的道德指稱與心理重建外,相關扶貧措施本身所隱含的制度運作失能或失靈情形,像是過於突顯資格確認的二分式補助抑以及漠視累退式補助的自立責任等,這才是議題現象的癥結所在。

冀此,扣緊從福利依賴到貧窮陷阱而來的貧窮循環,背後所糾結的實乃是意願態度、能力充權以及家戶環境結構性限制的不同向度思辨,如此一來,相與因應的解套對策自然也是需要有分類分級的處遇措施,這是因為:寧可屈就於弱勢處境而不願意正面去迎接抗貧作戰,這除了所謂的價值澄清外,是否還有更待解疑的安貧基模?至於,能力問題的止貧或脫貧,更是點明出來了致貧事件的生命歷程,絕非只是單純經濟收入的狹隘範疇,而是有其所被建構與內化的貧窮次文化(the subculture of poverty),如此一來,在被拉長的時間裡,所謂『貧窮夫妻百事哀』的真實生活寫照,又豈止是夫妻或親代之間的相向暴力,而是一種涵蓋從積累性剝奪、制度性障礙、滾動性影響、社會性排除到自我性隔離的演變過程,如此一來,對於『福利依賴』與『貧窮循環』或『暴力循環』之間的因果串聯,自然也是一項整全多重的變革工程。

總之,關於福利依賴戶恐有陷入貧窮或暴力循環之虞的延伸性思考,實乃是一種盤根糾結和相互拉扯的複合性現象,就此而言,從不想就業到低階就業與經常性失業抑或是諸多額外所得及其藏錢應變措施的另類資產累積,點明出來所謂的『福利依賴』現象,終究是一項包括人、人性與制度屈服和變通的諸多弔詭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