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各地的生命線協會都指出,經濟不景氣促使生命線志工報名人數逐年下降,許多人得知培訓至少半年也興趣缺缺,結訓後剛上線的志工更會因受不了壓力而退出,加上無法控制不當占線,都影響生命線效能。

據了解,十年前已有生命線協會缺人,主要是退休人士和家庭主婦開始為晚年和兒孫的經濟能力擔憂,漸漸退出,投入就業。社會享樂氛圍和其他志工的需求,導致年輕人轉向;生命線電話協談志工訓練期長、服務壓力大,讓有意者卻步。

各地協談志工的培訓要求不同,一般需要廿歲以上,課程大致分為初階、進階、危機處理和協談技巧、電話實習四個階段,上課時數至少一百廿小時起,為期至少六個月。

北市生命線要求最高,至少廿五歲,培訓一年須滿二百六十小時,隔年完成實習才能上線。總幹事朱開玉說,志工培訓必須嚴格,才能因應嚴峻壓力。

朱開玉說,北市採系統化管理來電,一人可管理四千名個案;系統統計每月二萬通打不進的電話,只有一千多通願意留下電話讓志工回撥,顯示許多來電應屬「非必要急迫」;志工判斷「這通電話值得講多久」的能力很重要,因培訓紮實,北市較無占線問題,效能較佳。

也有民眾認為部分生命線服務品質待提升。朱開玉表示,其實國內生命線也是「M型社會」,各協會體質差異大,服務品質有落差,許多協會的會務可能需要調整,志工排班和協談品質才能更穩定。

有多年電話諮商志工經驗的台大社工系教授劉淑瓊表示,現代自殺防治工作面臨問題愈來愈複雜,很需要專業,機構如果沒有很好的培訓、情緒、專業知識支持系統,志工容易挫敗,帶著創傷和自我懷疑離開,如果志工留不住,接線的都是菜鳥,不但沒有防護能力,提供的服務品質也不能提升。

生命線總會辦公室主任陳萱佳說,各地協會都是獨立的民間社團,經費有限,近年總會扮演平台,邀各協會交流、促進成長;協會訓練志工,總會訓練志工督導,共同確保協談品質。(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