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對台灣社會企業來番速寫,輪廓大抵如此:在北北基地區成立不到五年,創辦人是卅來歲的男性,經營不到五人規模的小公司,以銷售產品或服務方式,關注食農創新或生態保育議題;員工平均月薪三萬元、平均工時八小時,極少加班,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這是台灣星展銀行、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及社企流合作的「社企大調查」,首度訪談全台二四五家社會企業,由數據所描摹出的台灣社企概況。願景工程執行長羅國俊說,對全台社企的直接普查,能提供最有用的資料,供政府及社企創業者參考,擬定策略,讓社企更能茁壯發展。

在台灣,社會企業有不同發展軌跡,有些由傳統非政府組織轉型、或成立公司、合作社等。調查發現,受訪的社企中,有近七成登記為公司或商號,約三成為非營利組織(如合作社、基金會、協會、學術單位等)。

社企要在商業模式與公益初衷取得平衡,並非易事。調查報告指出,國內社會企業僅四成達損益平衡,獲利盈餘者更只占二成。好的理念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扶持,台灣星展銀行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處長蘇怡文表示,星展銀行首創「星展社會企業專屬帳戶」,資助逾五千萬元,線上提供專業金融諮詢、手續費減免、優惠存款及貸款利率等服務,協助社企永續經營,並出版社企雜誌邀請網紅名人走訪社企,為社企增加知名度。

有趣的是,雖有八成民眾回答沒聽過「社會企業」,但其實近五成民眾曾消費社企產品,「大家其實吃過喜憨兒餅乾、喝過鮮乳坊牛奶,只是不知道它們是社會企業。」

根據調查,台灣民眾非常樂意溢價購買社企的產品,有六成四的消費者願意用比較貴的價錢買社企的產品或服務;若是比一般多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價錢的話,則仍有四成三的民眾願意付錢。

願景工程策略長何振忠建議,社企營運初期要著重使用者經驗,「以產品品質取勝,比不是用愛心做行銷更好」。

本調查是採用全國住宅及手機雙電話底冊為母體作尾數隨機抽樣, 共計完成訪問一○七七位有效樣本(唯手機族占二六六人),拒訪六三九人。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全體受訪樣本的抽樣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