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
社會設計是當代社會創新相當重要的關鍵趨勢,意指的是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它歷史文化或社會脈絡裡的設計智慧,其核心價值便是要找到那個地方的設計智慧,來解決當地所可能面臨到的挑戰、問題,然後,藉由推動社會設計帶來改變社會,以使社會邁入成熟的設計社會。冀此,社會設計不只被視為政府單位或非營利組織的推動事務,其實每一個人或是民間企業都極有可能運用設計來創造出很不一樣的社會價值。
2007年美國National Design Museum舉辦的“Design for the other 90%”(為90%的人設計)的策展,關心的就是富裕貧窮下「失落的一角」,意旨大部分的資源及其相關的制度設計,都只集中在10%富裕人的身上,其它90%的公眾需求卻遭到漠視未被看見,以至於造成貧富差距或資源失衡,乃甚至於有部分的人是生活在沒有水電等基本需求的設施環境裡,而讓人類的生存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設計界自那時起便開始提出一些反省:設計不該侷限於物件,更重要的是物件背後人和人、人和環境的關係以及如何透過設計讓我們能夠擁有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例如相較於如何將路標設計得更美觀,或許如何讓娃娃車經過的路更平其實是更為重要?也就是說,社會設計的概念,就是除了設計物件之外,還要再加上「對人的關懷」;此外,Toms Shoes(Tomorrow Shoes,意指「為了明天的鞋」)鞋墊內印著兩行字:「每賣一雙鞋,我們便送一雙鞋給有需要的人」,買一捐一(One for One),此一全新的商業運作模式,捐贈範圍已然是廣達衣索比亞、海地等40 個國家。
換言之,如IDEO 執行長暨總裁Tim Brown(提姆.布朗)認為的:社會設計就是為「人」的設計,這當中包括有三項不同的思考:(一)是洞見,從他人的生活學習反思,看見問題;(二)是觀察,看人們不做的,聽人們不說的,找到行動方案;以及(三)是同理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才能找到符合人性的解決方案。
在台灣,社會設計其實一直存在於台灣的文化、社會脈絡裡,例如社區總體營造,除了談空間設計之外,目的其實是希望用參與式設計,來解決產業轉型與文化資產保存問題,像是台北市老屋新生的松菸文創園區,將老舊工廠或倉庫轉型為創意基地;921大地震後在南投發起的協力造屋,鼓勵民眾用當地材料一起參與造屋,這都正是社會設計的案例;再者,面對老化人口的增加,從推動研發智慧生活的銀髮族照顧科技,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的銀髮族都能夠得到有尊嚴的照顧,那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技術呢?我們要知道銀髮族需要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負擔什麼樣的照顧模式、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樣的科技?
從Shopping Design到Social Design,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冀此,在社會設計概念下,人人都可能是設計師,透過設計思考或某些跨領域的討論,共同去為社會變遷提出正面解決的方案,就此而言,社會設計的發展不只是要追求產值、經濟,而是要回歸到更以人或社會影響力的角度,來做為產業的重要轉向,滿足個人需求、公共利益、社會福祉的設計,回到原點去思考,社會設計如何為社會創新帶來創造共享價值的機會。
資料來源:陳東升(2013)。從設計到社計的社會學想像。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延伸概念:設計、社會價值、社會創新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