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經濟 (Deep Economy)
根經濟(又稱在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環境學家Bill McKibben於2005年所提出的,爾後,於2007年在其著作<Deep Economy: The Wealth of Communities and the Durable Future> (在地的幸福經濟)一書中強調,根經濟是一種具備較高的公共及文化內涵,包括有「土地的耕作」、「心智的培育」、「更永續的生產」與「更公平的交易」,這其中「在地」的特色指的是透過密切的社區網絡,連結區域資源整合,促進永續發展以創造自己的糧食、能源、文化與娛樂等,藉此兼具地方經濟、文化意涵以及知識教育等等的傳承特性,也就是說,根經濟係指存在於鄉鎮部落之農業特產、工匠技藝、傳統文化、自然環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資產,藉由重新投入參與,連結觀光、文創、設計、行銷等元素,再加上透過創新經營、網路平台等模式推波助瀾,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扭轉鄉鎮部落發展落後的形象,更可帶來無限之生機,進而再造地方特色的產業價值,以形塑出一種『買在地、吃在地和支持在地產品』的生活模式,尤有進者,對個人而言,更有從在地的團體社區以獲得歸屬感與成就感。
另外,根經濟的顛覆傳統思維在於:人類都在致力追求「更多」及「更好」,像是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金錢,然後帶來更好的生活,只不過,時至今日,「更多」與「更好」已然不再能畫上等號,這是因為:根經濟是追求重質不重量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態度,冀此,根經濟的發展相對於市場經濟的現代產業,雖然是較為遲緩,但是,重塑再造成長之後,卻是永續未來且無可取代的,這也頗為適合提供年輕人一個發揮潛力的舞台和創造事業的機會,進而達到人生理想和帶動地方繁榮與社會安定。
最後,根經濟此一觀念已經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且成效卓著,從經濟發展迅速的印度和中國,到社會已臻至成熟的歐洲與新英格蘭,不一而足。在台灣,行政院為刺激各城鄉產業經營能力、創造在地就業與活絡地方經濟,於2007年便核定「地方特色產業深耕加值四年(2008-2012年)計畫」以「一鄉一特色、全國全產業」為政策願景,近來更多年輕人自動投入台灣基層的社區,更提出「在地經濟商店是環境永續的希望」等論述,可見到創造未來就業與發展的機會,這也是台灣經濟與公民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經過程。
資料來源:吳英明 ( 2012 )。「台灣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新世紀智庫論壇,60,36-42。
延伸概念:市場經濟、地方產業、地方經濟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