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多數大學都設有所謂的英語畢業門檻,以要求學生須考過多益或是英語檢定等測驗而且分數也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才可畢業,只是,實施多年下來,卻也引起諸多的反思聲浪,這除了校方案檢討全校性外語畢業門檻外,亦有學生提起行政訴訟,藉此深究英語畢業門檻的制度設計真義所在。

基本上,該項制度的規劃運作,是有其用以確保學位的授予,需要具備一定水準,因此,有其必要在合理及範圍內訂定有關取得學位的資格條件,因此,才有所謂的英語畢業門檻設計,只不過,回應於「合理」與「必要」前提,那麼,以英語作為主流外語及其英語能力係以英語證照為其考核標準,在在充斥的會是對的事卻因為不恰當的手段方式,以至於產生不優的共輸結果;連帶地,強調畢業門檻的剛性規定,更是徒增校方與學生的多方困擾,如此一來,須先自費考外部檢定、不通過考試的話才能改以修課替代,這不僅大學自主、多元學習、比例原則、獨立思辨與競爭能力,產生嚴重的斷裂情形甚或是出現迷亂與脫序的學習樣態。

事實上,關涉到英語畢業門檻一事的論述思考,不單單只是限縮在從英語到其它的外語、從英檢到其它的考核、從學生自費到學校責任以迄於從外部考照到校內修課等等的工具性操控,而是有其還原回到規範層次的相關發想,這其中包括有:首先,英語作為某種的能力檢核,就不只是聽寫讀說的多重切割,而是要如何從英文之於語言(Language)及其背後所蘊育的文化(Culture)內涵,藉此進一步思索涵蓋風俗、價值、信仰、規範、知識抑或是表達符號等等的文化性生成,無疑地,過度窄化了語言的文化相對性與多元性,這使得學生將英語畢業門檻視之為畏途,當只是制度運作失效、失能與失靈的預期性後果,其所造成的戕害影響,又豈止是想方設法以通過畢業門檻的人身困擾?准此,因著畢業門檻、英語檢定的制度性障礙,反而模糊了學習語言背後所想要傳達建構學生世界圖像的基本要旨,此一本末倒置的錯亂情形,既是社會性的謬誤,更是一項的文化性迷思。

最後,資料顯示出來當台灣一地莘莘學子英語能力的最佳情況,乃是在於高中職的學習階段,而非大學甚或是研究所的高教階段,這已然說明了:當下的英語學習,只是淪為某種的符號系統,亦即,當英語學習被直接嫁接在語言能力檢定之功利性質的職業導向,自然是會忽略了語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多重意義,進而也漠視了作為一項生活方式與行為藍圖的文化,如此一來,語言的習得只是迷戀在某種工具範疇的技術操作,卻是忘掉了背後的文化生成、文化衝擊以及文化多元的基本關懷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