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資源依賴理論乃是組織理論的一項重要流派,也是考察組織變遷活動的一個研究觀點,萌芽於二十世紀40年代,在70年代以後則是被廣泛應用到組織關係的相關研究,其理論基礎是從Richard Emerson的交易權力論而來的,對此,Emerson在探討個人權力現象時,指出權力的發生與強弱係由相關兩造的相對依賴性而定的,因此,資源依賴理論是指組織在面對多變、複雜與受限的環境條件下,無論任何一個組織都無法在動態的系統環境中與其它組織分離而單獨運作,在在需要依賴環境中的資源,靠著與其它組織的互動關係,輸出組織內所生產的資源,並且在組織系統環境外找尋必要的資源,如此一來,才能使組織維持動態的平衡發展,組織也將會發展出新的運作策略與組織架構,藉以降低不確定性和依賴性,也就是說,一個組織最重要的存活目標,就是要想辦法減低對於外部關鍵資源供的依賴程度,並且尋求一個可以掌握這些供應組織的因應策略。
資源依賴理論主張在自主和生存之間進行權衡,必須要採取一種更為明確的管理方法,因此,有兩個主要觀點:(一)組織間的資源依賴產生其它組織對特定組織的外部控制,從而影響組織內部的權力安排,而維持組織的運行更是需要多種不同的資源,這些不同資源不可能都由組織獨自提供;(二)外部限制和內部的權力構造構成了組織行為的條件,並且出現為了擺脫外部依賴的因應對策。冀此,依資源依賴論的觀點看來,組織有四種主要策略可以採用,藉以降低對資源的依賴或確保資源的取得,這些策略包括有調適(adaptation)、壯大(growth)、迴避(avoidance)與改變環境(alter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再則,資源依賴理論亦包括三層含義:(一)組織與周圍環境處於相互依存之中;(二)除了服從環境之外,組織亦可通過其它的選擇,以調整對於環境的依賴程度;(三)環境不應被視為客觀現實,對環境的認識通常是一個行為過程,此外,其核心假設是組織需要通過獲取環境中的資源來維持生存,沒有一個組織是自給自足的,都是需要與環境進行交換,並且強調組織權力,把組織視為一個政治行動者,認為組織的策略無不與組織試圖獲取資源、試圖控制其它組織的權力行為有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概念:新制度理論、資源基礎理論、交易權力論
(本則小百科由林淑女整理)